二汽辉煌历史的铸造自然离不开前辈们的艰苦奋斗,建设二汽,最早于1952年底提出,但正式开始建设,已到1969年,其间经历了前后17年、“两下三上”的漫长波折,工人们背井离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祖国和二汽。
干打垒和干休所
2019年7月7日,溯源小队的队员们来到十堰一处干打垒参观。“干打垒”是一种简易的筑墙方法,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干打垒就是用这种方法盖起的简易房子。当时的十堰,镇中心地带只有百来户居民,商铺和工业化更是寥寥无几,当初的无数工人们也便是住在这一座座干打垒中,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用双手开创出这美好的未来。
十堰市干打垒旧址(通讯员 林浩坤 摄)
位于北京南路,紧邻着茅箭区实验学校的一栋三层土楼,隔绝了外界的繁华,犹如闹市中的一座孤岛。位于北京南路一处“干打垒”建筑,建于1969年,曾是“二汽”职工宿舍。
77岁的李安德是“孤岛”的坚守者。他说,这里曾是1969年北京三建公司为“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为“二汽”)援建的职工宿舍,是十堰为数不多保存至今的“干打垒”式建筑。
李安德回忆,当时十堰山高路远交通闭塞,人员、设备只能先走水路,从丹江口码头下船,然后用汽车运送到郧县(今郧阳区),再靠人力运送到十堰。最初,建设者只能睡在芦席棚里,后来才有使用“干打垒”修筑的宿舍。
初到十堰,建设者们背井离乡,来到这小山沟内打拼,他们经历了什么,克服了什么,我们这一代人也只能凭借历史文献大致了解了,但从这“干打垒”看来,他们一定是历经了千辛万苦,才有了现在的“汽车城”。
如今,李安德居住的土楼因为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楼,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但李安德并不愿意离开,对他来说,这座土楼,有他的记忆,更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如今当我们再面对这干打垒,斑驳的墙壁,残缺的门窗,流露出年代的厚重感。由于某种原因队员们无法进去拍摄和采访,但这里曾是梦想和创业迸发的地方,是当今回忆储存的地方。
不灭的二汽精神
二汽发展至今,已逐渐转型为东风汽车公司,但其中的二汽精神依然传承了下来。东风精神乃“海纳百川,砥砺前行”,追求“和”,“润”,“德”三字,和衷共济,和合创先,和悦共生,润色国计民生,与国家共繁荣,清正廉洁,共享共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05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