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汛季节鱼发旺,鼠浪湖岛聚渔航。渔灯点点映夜空,百千渔船共一港。”
在舟山群岛岱山岛的最东边,有一个悬水小岛,名曰鼠浪湖。这个陆域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岛,和东海上千千万万个岛屿一样,平静又安宁。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海为据、据海而做,过着耕海牧渔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不仅塑造了鼠浪人豁达乐观的品性,也孕育出了光辉灿烂的鼠浪湖海洋文化——其中,渔民画便是最杰出的代表,凝聚了勤劳淳朴的鼠浪人对海洋的真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汇成了鼠浪湖岛上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为了揭开鼠浪湖渔民画的神秘面纱,一展鼠浪湖渔民画的风采并探求蕴藏其中的文化精神内涵,2019年7月19日浙江海洋大学“七十载风‘渔’同行,共续海岛蔚蓝”——东海渔村调研实践团走进鼠浪社区,采访了这里土生土长的渔民画家乐秀增。
“半路出家”的文化干部
“总要有人继续画下去,否则‘非遗’文化就丢了……”
望着满墙的渔民画,乐秀增讲起了自己与渔民画的不解之缘。
1947年,乐秀增出生于鼠浪湖岛的一户寻常渔家。从小,他便展现出了惊人的绘画天赋,但贫寒的家境连他的温饱尚不能保证,更别提负担他绘画的开支——他的绘画梦如同海市蜃楼般可望而不可及。在19岁那年,他像岛上大多数男青年那样背起渔网、漂泊出海。这在当时是一件极自然的事,却让痴迷绘画的他难以接受——彼时,他沮丧过、迷茫过,后又尝试着说服自己,但却依然心有不甘。于是,他把唯一的画笔带上船,只要一有闲暇,便取出来偷偷练习,被套、床单、油漆桶、木板凳……船上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的习作。最初,船老大还要训几句,后来见他“屡教不改”也习以为常,渐渐默许。正是这近十年的“闭关修炼”让他拥有了相当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为他渴望已久的命运转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975年,浙江省掀起文化大建设的浪潮,省里要求每一个乡都配备一名文化干部,协助乡镇的文化建设。这突如其来的大好机会让乐秀增欣喜若狂,他毫不犹豫地放下船上的一切,独自一人带着那套从不离身的画笔前往乡文化站应聘。最终,凭借着自己异禀的绘画天赋他通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开启了他梦寐以求的艺术人生。
刚进文化站工作的他干劲十足,但很快便遇到了工作上的第一个难题。原来,一直以来他的绘画练习仅局限于临摹,极少独立创作;而这里的工作又以创作为主,所以此刻他体会到了何谓“力不从心”。“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为了摆脱困境,他借来了专业的美术绘画教材,工作之余便把自己关进小房间里,刻苦自学,仔细钻研,不分昼夜。所谓“知行合一”,在弥补理论短板之余,他仍坚持创作实践。只是在这段时间里,无论他如何调整思路、怎么更换手法,却始终无法创作出一张满意的画作。正当他烦躁不知所措之时,命运又为他点亮了明灯——1983年夏天,县文化馆请来中国美院的专业老师,为他们这批“半路出家”的文化干部作系统培训。美院的老师从最简单的构图、配色讲到如何画出心中所想,从如何从生活中找到绘画素材讲到升华画作的艺术深度……学院派的创作方法论使他耳目一新,仿佛打通了他的“任督六脉”,使他的创作灵感井喷式地涌现。说干就干!他抓住灵感一个通宵就敲定了全新的作品框架。这幅框架得到了美院老师由衷的认可,作为支持,他主动加入指导作品后续填充的工作中。于是经过五个昼夜的绘画与打磨,一幅名为《群星抱月》的渔民画终于诞生,并得到一众行家手里的一致好评。后经过多方举荐,这幅作品又被报送至首届浙江省工人农民画展展出,荣获三等奖。自此,一颗渔民画新星冉冉升起。
初尝甜果的乐秀增并没有被眼前的成就冲昏头脑,他深知这只是开始,以后的路还十分漫长。他一边加强理论学习,一边深入渔民生活,海滩边、码头上,他的身影时常可见。有时他干脆拾起渔网再次出海捕鱼,与渔民们同甘共苦,乐此不疲——这曾被他深深抵触、认为无非是“混口饭吃”的行当,俨然成了他绘画创作的不竭源泉。
乐秀增在渔民画之路上越发越顺水。1986年,《挑选》、《理网》、《网虾》三副作品相继在乐秀增笔下诞生。这些作品,带着祖国鱼都的咸腥,带着舟山渔民对大海的热爱,漂洋过海,先后在美国蒙大拿州、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地展出,赢得当地画家的广泛赞誉。为此,法国电视台还专程赶赴鼠浪湖岛,对他以及他的渔民画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拍摄,制成一部专题纪录片,命名为《大海》。这是他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
渔民画的漫漫传承之路
乐秀增的成功让许多人钦羡不已。在他的影响下,舟山开始掀起了一股渔民创作渔民画的浪潮。
但他很快就发现其中的问题。一方面,这些渔民或为名利或出于好奇地跟风而来,盲目而没有恒心,往往是浅尝辄止,鲜有真正静心创作之人;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绘画基础,同时又缺乏艺术天赋,因此即便有进去之心也无创作之力。
如何让渔民画传承下去?这个问题盘桓在乐秀增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经过反复思考,他逐渐明晰,想要传承,就必须从年轻人抓起。
于是在县文化馆、乡政府的支持下,他举办了鼠浪湖第一个渔民画绘画小组。在他的号召下,七名从鼠浪湖走出去的青年男女陆续回到家乡,放弃了当时稳定的工作,投身于渔民画创作与传承的事业。他们潜心创作,仅用两个月就创作出了150幅作品,其中30幅成功送往世界各地巡展,并斩获了国内外各种奖项。“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行动鼓舞更多人支持并加入渔民画的传承。”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乐秀增的不懈坚持下,绘画小组一干就是二十几年,从这里出去的学生更是数不胜数。在他桃李满天下的同时,他所追求的渔民画传承事业也是高歌猛进、遍地开花。
然而,漫漫传承路怎会没有波折与坎坷?2001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鼠浪湖也被经商热潮席卷,居民们纷纷离开小岛,外出发展。苦心经营渐入佳境的渔民画事业再次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2007年鼠浪湖岛被列为省重点开发岛屿,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鼠浪湖岛居民整体搬迁。在陌生的城市中,宽阔的马路上,穿梭的车流里,已经退休的乐秀增和所有离开鼠浪湖的鼠浪人一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寂与落寞。他陷入深思:如何让他们这群失去“根”的人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和情感归属?
最终,他决定重拾画笔,用守了一辈子的渔民画去记录那独属于鼠浪湖的乡愁。这一次,他由衷地欢迎每一位从鼠浪湖走出来的渔民和渔嫂们加入创作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有像陈芬球一样的老学员,也有像陈红飞一样的初学者,绚丽色彩下一幅幅渔民画寄托的不仅仅是对以往鼠浪湖岛生活的怀念,也是对新家园美好生活的向往,鼠浪湖渔民画也在鼠浪人热火朝天的参与下再次名声大噪。
江山代有才人出
如今年界古稀的乐秀增仍坚持创作,但已不再具体料理创作队伍的工作。他将这份重担交由爱徒陈芬球,他说,是时候把舞台留给年轻人了。陈芬球不负所托,于今年七月初在衢山岛发起了“寻找渔民画小传承人”的文化公益活动。在千帆创客空间的教室里,她亲自带着一群十一二岁的“小传承人”有模有样地临摹着乐秀增创作的渔民画。她毫无保留地教,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学。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渔民画培养出更多好苗子,让这项珍贵的民间艺术一代又一代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从祭海谢洋、捕鱼晒网到海洋环保、反腐倡廉,近年来渔民画的创作题材紧紧围绕时代主旋律,与时俱进。我们有理由相信,鼠浪湖渔民画将在乐秀增与其传承人的画笔下永葆青春,历久弥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06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