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三下乡 |“大师面对面”

来源: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作者:中大新华塑说潮情

三下乡 |“大师面对面”

中国泥塑有三宝,天津的“泥人张”、无锡的“惠山泥人”,还有就是潮州的大吴泥塑。

大吴泥塑,起源于战火纷飞的南宋时代,发展至今已经约有七八百年历史。这一技法能够随着历史的长河流传至今,依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手工艺人的匠心传承。一桌一椅一灯,大吴泥塑的工匠们便能手指成笔,泥土为墨,捏出芸芸众生相,吴维清大师便是其中之一的能人巧匠。

为了深入了解大吴泥塑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塑说潮情社会实践队来到了大吴泥塑的发源地——潮州市潮安区大吴村,与大吴泥塑第25代继承人——吴维清大师来了一次深切访谈。

三下乡 |“大师面对面”

图一:塑说潮情队员与吴维清大师的合照

走进大师的工作室,塑说潮情实践队的队员们瞬间就被摆放着的大吴泥塑给深深吸引住了:三英战吕布、张飞战马超、薛娇遇狐狸,以及霸王别姬等。这些故事戏曲里的人物经过了吴维清大师之手,一个个神形兼具、骨骼分明且筋脉清晰,惟妙惟肖地再现了戏曲故事中的经典场面,好不生动!

三下乡 |“大师面对面”

图二:“二十四孝” 弃官寻母

三下乡 |“大师面对面”

图三:“二十四孝” 涌泉跃鲤

吴维清大师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耳濡目染,对大吴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开始,只是自己在边上自己琢磨,父亲见他有天分,便开始系统地将大吴泥塑的工艺技巧传授于他。没想到,这一捏,就是一辈子。

大吴泥塑与其他的泥塑工艺不同,从挖泥寻找原材料,中间的烧制晾晒,再到最后上色定型,其制作工艺繁杂、用料考究以及种类多样等,无形中增加了其学习难度,却也因此,造就出了大吴泥塑别样的艺术之美。在当地,大吴泥塑还有着不一样的寓意,所以每逢丧葬嫁娶,随处可见大吴泥塑的影子。那时候的大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泥塑的行当。

三下乡 |“大师面对面”

图五:塑说潮情队员拍摄的吴维清大师工作照

“大吴泥塑的制作工艺难度大,工序多,耗时长,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年轻人愿意来学,再加上买泥塑的人越来越少,做这一行的人就更少了。”吴维清大师感慨道。在大机器时代的疯狂进攻下,家家户户做泥塑的时期早已翻篇。现在,大吴村里还在坚持做泥塑的工匠,已经少之又少,这一手工艺在新时代,面临着不断衰落的风险。

在论及不断被人们遗忘的大吴泥塑未来发展时,吴维清大师表示:“大吴泥塑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无论如何一定是会被传承下去。现在肯用心钻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技艺也一代不如一代……”如何为大吴泥塑注入新的生命力,挽救这门不断走向穷途末路的技艺,塑说潮情社会实践队队员们在聆听社会各界声音,不断探寻这个答案时了解到,大师渐渐开始在大吴泥塑造型上、实用性等方面开始了革新。

吴维清大师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对大吴泥塑进行创新是必然的,但最根本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传统技艺的根基。脱离了传统,就彻底失去了大吴泥塑原有的“味道”。

三下乡 |“大师面对面”

图六:塑说潮情队员正在对吴维清大师进行采访

传统手工艺的没落,是这个时代的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经历千百年风霜的洗礼,大吴泥塑能够不断地被人们一代代传承下来,靠的就是工匠们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回忆起上世纪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吴维清大师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使命——将大吴泥塑给传承下去。不忘初心,专钻一行,久久为功,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工匠精神”在吴维清大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工者谓之精,千雕万琢,心承之而不折。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正如吴维清大师,忍受得住寂寞,经受得住诱惑,默默地在时光深处打磨出最珍贵的文化瑰宝,方得“非遗传千古,文泽天地间”。

END

文/ 杨素素

图/中大新华塑说潮情队

排版/姚雪棉 伍玮瑶

终审/李红飞

2019年7月19号

三下乡 |“大师面对面”

扫码关注了解更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06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赴社区宣讲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4月24日电(通讯员汪祥)安徽工业大学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走进阳光雅居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遵义会议精神宣讲活动。遵义会议在党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十世纪…… 刘锦睿,汪祥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赴企业宣讲,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企业发展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4月26日电(通讯员汪祥)安徽工业大学星火遵忆宣讲团第9次宣讲活动顺利展开。作为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遵义精神延续至今,成为了人们坚定理想、勇于担当的强大精神动…… 刘锦睿,汪祥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工业大学星火遵忆宣讲团第七、八次宣讲活动圆满成功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3月31日讯(通讯员汪祥)在历史的长河中,遵义精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高尚品质…… 刘锦睿,汪祥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发扬遵义会议精神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3月11日电(通讯员汪祥)2025年3月6日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在开学后,回顾过去的六次工作,并且预祝后续工作顺利10月15日,星火遵忆宣讲团正式成立,随即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宣讲…… 汪祥 刘锦睿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工大学子返乡,“我把工大带回家乡”宣讲引热潮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2月10日电(通讯员刘锦睿)2025年1月17日安徽工业大学学生响应安徽工业大学”我把工大带回家“活动号召,赴安徽省濉溪中学对母校学生宣讲工大风气。2025年1月17日,安徽工业大…… 刘锦睿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桑榆”新圈绘暖景,青春相伴递温情

2025年4月25日,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分团委第五届“爱心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重庆市江北区北滨路德孝养老院举办了主题…

【本草社】“药”韵新生,创意“瓶”行——中医药文化创意大赛圆满结束

文字:曹欢尹思图片:张权威尹榆婷审核:唐后媛来源:本草社为传承千年中医药文化瑰宝,让更多人领略其天人合一的智慧、药草…

“魔幻光影 时空之旅” ——宾谦魔术协会开展魔术主题活动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燃”,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四月,为了梳理魔术发展史的核心脉络,展现传统技法与科技创新的碰撞,一场别…

志愿青春暖社区,助理服务筑和谐

近日,桔子洲街道湖大社区、师大社区和新民路社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社区助理”——公管院学子志愿者。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志愿…

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赴社区宣讲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4月24日电(通讯员汪祥)安徽工业大学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走进阳光雅居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遵义会议精…

最新发布

“星火相传”理论宣讲团赴周村区走访学习
2019年8月20日上午,山东大学“星火相传”赴潍坊、淄博理论宣讲团赴周村区山东国宁包装股份有限公司拜访总经理王康宁,采访有关改革开放的经历与感受。天气晴好,团队成员高博纬于上午九点到达公司,在门口遇…
湘潭大学化工学院赴湘潭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图书馆查阅资料
(通讯员何好)为了使团队成员切实感悟红色文化,从名学大家的笔下全面了解红色文化的来源与其对新中国的影响,8月12日上午,湘潭大学化工学院赴湘潭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四名负责人前往湘潭大学图书馆查阅建国时…
坐如泥塑有新功,心定何烦扇引风 | 下乡队伍过程篇 Day5
为了更深入了解大吴泥塑制作过程,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中大新华塑说潮情社会实践队再次前往吴维清大师工作室,请吴漫先生为塑说潮情社会实践队的成员开展了为期3小时的泥塑体验课程…
小说《半生缘》与同名电影的对比
《半生缘》又名十八春,既是作家张爱玲的一部爱情小说,也是许鞍华导演的同名电影,导演将小说作为创作蓝本。将文本内容搬上荧幕,通过人物的演绎,展现一段情感故事。影片着重表现叙事的年代性,将情感定格…
泥塑传承梦,少年在行动 | 下乡队伍过程篇 Day4
7月18日上午,中大新华塑说潮情队组织对大吴泥塑感兴趣的当地青少年,前往吴德祥工作室开展了“了解泥塑、学习泥塑、传承泥塑”主题的泥塑体验。下午回访了大吴村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吴光让及其儿子吴宏城,深度…
聆听塑说,笃行致远 | 下乡队伍过程篇 Day3
经过昨日大吴村问卷调查过后,实践队队员们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样本量,并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分析。但在当晚的每日一会上,细心的队员们发现这些数据给我们提供的信息还未达到预期,于是队员们决定在今天进行更深…
骄阳似火热情未减,新华学子深入泥塑 | 下乡队伍过程篇 Day 2
7月16日,中大新华管理学院塑说潮情社会实践队全体队员前往潮州市浮洋镇大吴村,参观吴维清大师的泥塑工作室并进行了采访,希望借此机会能够深入地了解大吴泥塑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吴维清大师也非常热情且详细…
播种希望,静待成长
2019年8月11-13日,武汉大学“给你我的手”暑期社会实践恩施五队在巴东县大支坪镇长岭岗村支教的最后三天。七天眨眼而过,在这里,我们能够留下的东西很少,或许是一些尽自己所能的知识,或许是一些莫名的感动…
“初次邂逅大吴情”|下乡队伍过程篇 Day 1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以及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倡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本着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责任感,怀揣对工艺传承人的敬重之…
湖北学子下乡暖心支教 兴趣课堂制作创意贺卡
贺卡是人们在遇到喜庆的日期或事件的时候互相表示问候的一种卡片,人们通常赠送贺卡的日子包括生日、元旦、春节、母亲节、父亲节等日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麦田守望者社会实践队的三名志愿者在仙桃市胡场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