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测风云霜雪摧,病虫侵体更遭灾。叶稀枝折顽强立,不信春风唤不回”,
实践队员一大早来到雨山区平湖街道湖西社区,该社区的残疾人助理员李季华女士以及三名残疾人志愿者得知实践队员此行的目的之后,热情地和队员们交谈起来。其中张师傅让实践队员最为印象深刻,虽然自身是二级肢体残疾,但其生活态度积极乐观,还能靠自己的双手卖菜补贴家用。简单的采访之后,他们还带着实践队员们前往湖西社区残疾人活动室参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活动室里陈放有各类有助于残障人士锻炼、恢复的器械。但是因为建筑本身和天气炎热的原因,实践队员在里面经过短暂的活动就已经汗流浃背。
随后实践队员又跟随马鞍山市残联副主席倪正平老师和其随行的三名盲人志愿者前往雨山区图书馆体验无障碍阅读。在图书馆门口实践队员们看见了无障碍坡道和扶手,盲人志愿者很容易就进到图书馆内。馆内一隅集中陈列着盲文图书,一名志愿者拿起其中的一本,通过触摸顺利地答出书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是实践队员也注意到盲文书籍有限,如果能配备几台智能听书机,盲人可读书籍的种类和数量就会增多,更好地做到阅读无障碍。
而后实践队员拜访了雨山区残联盲协主席黄家兴先生的住所,黄家兴表示:现在社区的服务很周到,需要帮助的时候打个电话就有人过来,自己还开了推拿诊所,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外出买菜不是很方便以外,基本都可以自理。倪正平指出:实际上老一代的残疾人相对缺乏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不用智能手机,也更不会上网。其实利用网络,在买菜时也可以选择送货上门的服务。一些残疾人想要受惠于科技的进步,思想观念还要转变。
在湖西北路马钢宾馆公交站,实践队员们发现了该站台具有语音播报的提示功能,这个功能对盲人来说是非常友好的设计。通过一段时间的停留和观察,实践队员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公交车停靠位置不固定,导致盲人无法顺利定位车门位置,乘客随车奔跑,这样就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大部分公交车辆进站停靠都远离公交站台1m左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交车辆与公交站台之间的衔接。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队员决定在调研期间拿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紧接着实践队来到了太白路与九华路的交叉路口,在此地队员们发现该路口的红绿灯有语音播报,盲人能够准确把握时间,保障安全通行。但是像这种红绿灯设备在马鞍山并不普及。而后几名实践队员在倪正平老师的指导下,戴上眼罩、拿着导盲杖在盲道上体验行走了二十余米。队员曹长瑞表示:戴上眼罩后平衡感被削弱,走在盲道上与走在正常道路上的感觉区别也不是很大了。由此队员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盲人出行时的不易。
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工作生活必需的物质需求,为弱势群体与社会架起一座“爱心桥梁”,同时也是“和谐社会” 的具体体现。残疾人融入社会是一种趋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以较低成本融入社会的重要条件,不仅方便了残疾人,而且是老弱人士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城市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08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