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日,南昌大学法学院赴江西省吉安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模式”社会实践队来到了此次调研的第一站——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八都镇东坊村。通过采访村干部、实地调查村庄与走访典型贫困户,调研队多方位考察和了解了东坊村现有的产业发展模式,包括蔬菜种植业、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的方面。
地处八都镇西北部的东坊村是省定“十三五”贫困村,全村376户,其中贫困户22户,38人,全村无产业、无资源、无村集体收入,曾经是典型的“三无村”。2015年起,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重点帮扶与村干部的积极带领下,东坊村一改之前脏、乱、差、穷的样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烂泥塘改造成为文化广场,土坯房推倒建成小洋楼,村里建起了蔬菜种植基地、光伏发电基地,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农牧业、能源产业齐头并进,村集体年增收10余万元。2017年,吉安市委、市政府批准八都镇东坊村退出贫困村,东坊村完成脱贫摘帽的任务,村民们也过上了幸福安定的日子。
政府精准帮扶种植业
走进东坊村,映入眼帘的便是大片大片的稻田。据了解,东坊村从前以种植水稻为主,现在仍有很多农户在种植水稻。然而如此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只能勉强解决温饱,村民们的生活还是普遍处于贫穷线上下。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颁布和落实,近年来,在省教育厅工作组的帮助下,由村委书记牵头建立了蔬菜种植基地,以“基地+贫困户+非贫困户”的模式运作,吸纳村民投资入股,到现在已有30户农户加盟,带动贫困户6户。蔬菜基地种植的蔬菜主要有芋头、萝卜、马铃薯,去年芋头的产量是2-3万斤,今年芋头的预期产量可以突破3万斤。萝卜和土豆的预期产量各1万斤。同时,省教育厅工作组还积极为贫困户出产的蔬菜提供销路。
调研队来到贫困户王圣根家中了解了情况,王圣根家便是由种植水稻转为种植芋头。过去几年,由于家中有重病患者,生活较为拮据,加上芋头种植成本较大,家中只能种植三四亩,但在政府的帮助下,现在的种植面积已经扩大为十几亩。芋头的种植和销售为他们家带来了较为稳定的收入,加上大病医疗保险对医疗费用的报销,这几年来家中的经济情况逐渐转好。村干部在与队员们交流的过程中,也肯定了建立蔬菜基地的积极作用,认为贫困户由此获得了更为平稳持久的收益,生活较之以前改善了许多。
调研队采访贫困户兼蔬菜基地负责人集体合作发展养殖业
队员们在宣传员朱剑东的带领下,实地调查了东坊村肉牛养殖扶贫产业基地。
在东坊村村支部书记王春根的带领下,东坊村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组建了大丰农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该合作社由王春根牵头担任理事长,参股户数40多户,合作社流转村荒山荒地400多亩建立养殖基地,所得租金归村集体所有,并从吉林省聘请养牛专家进行指导饲养国外品种的西门塔尔牛,出栏肉牛远销广东东莞。此种“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全村精准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
合作社采取了入股分红的形式,社员按入股比例享有利润分成,对于产业经营能力弱、无技术的贫困户,在自愿的前提下,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导33户贫困户把扶持资金打包入股,不参与经营,实行贫困户收益保底、按股分红,所得利润按照60%分成。同时,合作社优先聘请贫困户参与务工,并按100元—120元/日支付劳务报酬,切实增加收入。
基地现有肉牛100多头,体型壮硕,品相较好,据宣传员介绍,市场行情好时养牛数量多达400多头。养牛场旁还有若干个大棚养殖鸡场,已经有较多数量的小鸡仔在棚内饲养。队员们还观察到不少工人正在搭建新的养鸡棚,经过询问得知合作社今年规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增加集体收益。
后来,队员们通过询问负责人、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东坊村共建立了12个自动化养殖鸡棚,每个鸡棚能饲养一万多只鸡崽,55天即可出产,一年可出产6次,带动辐射村民110多户,仅养牛的利润每头至少达2500元,按每年出栏100头计算,人均可实现年增收3000多元,真正让入股村民和贫困户“坐享其成”。
调研队到贫困户家里走访因地制宜创新发展能源产业
除了第一产业,东坊村还引进了光伏发电产业,开发“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占地总面积为17亩,共吸纳了一百多户贫困户。通过充分利用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屋顶、荒山、荒坡、空地、水面滩涂等资源,全面实施光伏扶贫“屋顶计划”,优先扶持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保障每户贫困户每年增收1600元左右,持续收益20年以上。吉水庐陵村镇银行利用中国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通过建立“担保基金、贷款贴息、现金直补、产业保险”四轮驱动的扶贫模式,以“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发放扶贫贷款,为东坊村发展能源产业提供便利。
光伏发电的原理与太阳能路灯类似,利用特殊的太阳能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再将收集的电能统一输送进国家电网。国家电网以一定价格购买,由此产生了经济效益。站在坡上,望着远处连片的太阳能板,宣传员朱剑东向队员们介绍道:“光伏电板和支架的资金由县扶贫办提供,发电站大多建在‘四荒’土地上,这充分发挥了土地优势。光伏发电产业合作社由贫困户组成,他们可以入股分红,年底村民分红百分之四,大约有五万元。除此之外,光伏发电和蔬菜基地相结合可以极大地节约建设成本。”
然而,队员们在采访时也发现,由于文化素质不高,村民对光伏发电产业的了解程度较低,往往是只管分红而不管建设。同时,对于村集体来说,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仍是光伏发电产业发展中需要克服的难关。
已投产使用的光伏发电站调研的第一天,队员们深入农村,下到基层,通过多方探访、实地考察,对东坊村的产业发展模式有了直观的了解。东坊村的脱贫之路主要由政府牵头给予政策、技术、资金上的支持,再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开发多个扶贫项目,吸纳村内的贫困户入股分红,切实贯彻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在带动乡村活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人均收入,大大增强了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调研队在党群服务中心前合影留念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08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