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青山,绿水长流,伯公垇一个群山环绕的宁静小地方,却因为一段尘封的往事解开神秘的面纱,一段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红色革命传奇故事展现在了世人眼前。7月19日清晨,天刚亮,山间尚有些许雾气,集美大学大骨班实践队的队员们便早早的乘车来到伯公垇,来时的山路九转十八弯,颇有惊心动魄之感,直到一个转弯出口,一座矮小破旧的土墙小楼出现在眼前,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接待我们的是革命烈士邹端仁的曾孙媳廖观凤,通过她的讲述开启一次涤荡心灵的红色追寻之旅。
“一盏路灯护佑八方平安,一座小站永怀七名英烈”
伯公垇横跨闽粤两省是中共护送人员、运输物资入闽第一站,是中央苏区生命血脉重要的节点。“小时候我常听阿太说,从这一直往广东方向走就可以走到大海,但是阿太啊,她一生也没有见过大海。”“阿太总叫我们要守护好伯公垇里的那盏灯,那盏灯照亮无数交通员突破重重关隘,历经艰难险阻后回家的路。”“阿太有三块银元,她总是拿出来看看,又小心翼翼的包着收起来,问她,她说这是纪律不能说。但我们都知道那三块银元的来源。”廖观凤讲述起那段往事。
1931年12月17日,由于顾顺章的叛变,周恩来不得不化名“伍豪”转移前往中央苏区,从香港、汕头等地历经多次辗转跋涉之后,到达了伯公垇交通站,受到了当时交通站负责人邹端仁一家的热情接待,次日临行前交予了三块银洋给邹端仁之妻赖三妹。但邹端仁一家不舍得用这三块银元而是仔细珍藏着,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舍得用。如今这三块银元安静的躺在永定区博物馆里,其所承载的伟人精神、军民革命情谊熠熠生辉。
在伯公垇小站的土墙上有许许多多的黑色痕迹,这是火焰焚烧留下的痕迹。伯公垇的房屋曾三次被国名党反动派放火,站上七英烈为守护中央苏区血液动脉而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在廖观凤断断续续的泣声中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从邹端仁烈士被国名党士兵当枪靶射击而后焚尸到邹佛仁英烈被砍下头颅示众,邹端仁、邹作仁、邹春仁、邹佛仁、邹昌仁、邹启龙、邹振发七名英烈先后为了同一理想信念牺牲在伯公垇这一小站,伯公垇红色印记永不消褪,革命烈士鲜血染红了他。
“万重青山绿,一杆红旗飘”离开伯公垇,集美大学大骨班实践队队员在当地群众的带领下,重游当年交通员在崇山峻岭间的护送人员、运输物资线路。长满青苔的石阶,陡峭的山崖,幽幽空谷,蝉噪树密,崎岖难行的山路,可以想象当年背着沉重物资的交通员的艰难辛苦。
“交通线就是我们身上的血脉。——毛泽东”
7月19日下午,集美大学大骨班实践队到达永定金砂乡,到访中共永定县委旧址(现中共红色交通线纪念馆)。刚跨国纪念馆门槛,“交通线就是我们身上的血脉。”十二个字映入眼帘,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不觉有一丝难明的热泪盈眶。在讲解员的动情讲解下,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建设历史脉络逐渐清晰,李少石廖梦醒夫妇、邓发、饶卫华等红色交通线领导人事迹逐渐清晰,浮现在眼前。卢伟良同志的事迹更是令在场不少同学泪流满面。
卢伟良是一名优秀的交通员,曾安全护送过叶剑英等重要领导人。一次为了将一笔党中央急需的经费五百块大洋送到,他将五百大洋用布条将大洋排成长条绑在手臂上以此躲过国名党层层关卡的搜查,当他到达目的地时,缠着大洋的布条与其手臂紧紧的粘在了一起,血肉模糊。
中央红色交通线为苏区的生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条路线上大批党政军领导人留下自己的足迹,大批急需物资通过这源源不断的供应苏区红军持续与国名党军队作战。“汀江山水哟水悠悠,青溪山哟高又高,披星戴月急转移,爬山涉水送伍豪”。这首描述交通员护送情景的山歌至今在汀江人民口中反复传唱。
“人民永远的勤务员,记张鼎丞同志光辉的一生“
“一堵墙,一座丰碑。”历经转折,集美大学大骨班实践队队员一行终于到达了张鼎丞故居,说是故居却并无任何房屋建筑,只有一座纪念亭,一堵残墙。这堵残墙是张鼎丞同志一生为人民服务,做人民永远的勤务兵的真实写照,是记录其光辉一生的丰碑。
通过采访当地群众了解到,张鼎丞同志一生功勋卓著,其策划指挥了震撼八闽的“永定暴动”,发动带领家人参与革命,6名家人为革命捐躯。建国后,张鼎丞在拒绝乡亲为其重建故居的信中写道:“一个革命者,应当全心全意为大多数人服务,绝不可为少数人服务,更不可为自己服务。”1982年,张鼎丞同志的骨灰,沿汀江倾洒在这片他所热爱的客家故土上。
金谷寺,在这座张鼎丞同志工作过的地方,详细展览了张鼎丞同志的一生事迹,面对张鼎丞同志铜像,众多实践队员久久驻足不前,缅怀先烈事迹。
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人的一生不求壮怀激烈,但应当拥有坚定理想信念,不懈追求,不怕牺牲;人的一生不求扬名立万,但应当牢记自身使命,不忘初心,服务人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15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