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杜晶晶 杨建华蒲小梅)7月14日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出彩河南人·口述中国梦”庆祝建国70周年大型调研团来到了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蒲东区罗镇屯,就该村的村史变迁历程进行深入了解,以此为突破点了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乡村的发展变化。
志愿者们积极进行前期准备,通过与当地村委的沟通联系,寻访村史知情人,以期获得最完整的村史发展信息。同时随机采访路人,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他们身边发生了那些变化,从而窥见国家的卓越发展。
志愿者们在村委会里,见到了贺国轩和谷士甫两位老爷爷。贺爷爷研究罗镇屯村校史多年,对于村里的历史了解透彻,而谷爷爷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对于这些年来村里的变化,最有发言权。
老大爷在向团队调研员讲述村史。 通讯员 蒲小梅 摄
说到罗镇屯村,最著名的人物莫过于孔子的得意的门生子路了。子路是历史上长垣县第一任县令,传言,当年子路为了守护县城的安宁,在打仗途中路经此地,却不幸落败,因此,将此地命名为“落阵屯”。 据说有次外敌入侵,来到村边,听说这一村名为“落阵屯”,便不敢进村,唯恐不吉利,村民也幸免一难。近年来,该村发现一座明朝嘉靖年间石碑,碑文中有“垣邑东北5里罗镇屯”字样,贺国轩爷爷说“这个村村名一直都是‘罗镇屯’,后来之所以改名‘落阵屯’,很可能是为了躲避兵啊土匪啥的,文革时期觉得这“落阵”不好听,改了一个吉利的名字叫‘凯歌镇’,文革结束后又恢复成‘落阵屯’,近年来发展大好,又将名字改成‘罗镇屯了’”。罗镇屯村以前经常发水患,村民们在长期与“黄河水患”打游击的过程中,养成了“不屈不挠,勇于创新,自强不息,敢拼敢干”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指引着他们一步步前进。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开发区。
村民谷士甫在向志愿愿者们讲述这些年村里的变化。 通讯员 蒲小梅 摄
说到近些年的发展变化,谷爷爷感触良多。他说:“过去啥都吃过,是草都吃,树叶树皮都啃,文革的时候啊,批斗这个批斗那个,爬到房顶上把那瓦、窑都敲了”。问到改革开放以来村里边儿哪些变化比较大,谷爷爷说: “现在这路好了,过去路就恁宽,一下雨四个车轱辘都堵上了,现在这路都平展展儿的。吃喝也不愁,想喝就有,住的也好,你看现在没有一家木有楼。我七十多了,我哪儿能想到能活到这样儿,过去哪儿能想到能到这儿”他说“毛主席说要‘发家致富’,现在可发家多了,现在生活的比以前地主还好。”颇为逗趣的话语让志愿者们充分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为大家带来的巨大变化。说到医疗卫生条件,谷爷爷也是很有想法“现在报销70%,好着呢。过去感冒不发药,小孩儿一发热,说没就没了,现在快死了还能救过来,这要不是领导好,俺早就不知道弄啥了。”感谢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彰显着一代人的发展,从食不果腹到衣食无忧,正是国家强大的最好写照。
在随机采访中,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大家共同的心声就是: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种地方面也方便了很多,大机器播种,刷卡制灌溉土地,收割机收割粮食,种地轻松了许多,还解决了吃饭问题,大家都能吃饱饭,甚至有些家庭都不再种地,这些可喜的发展让志愿者们也由衷地感到高兴。村民们之前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但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罗镇屯村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企业并开始向村民们租用土地,付给村民们一定额度的租金,改变了村民们一年到头在田间地头忙忙碌碌的生活。现在村民们可以用闲暇的时间来打工、学习、让生活更加富裕,没事儿了,可以去村里的广场上跳跳舞,听听戏。可以说,罗镇屯村跟着时代的步伐,向发展新农村一步步迈进。
团队调研员与老大爷合影留念。 通讯员 蒲小梅 摄
村落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个小乡村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国家惠民利民政策的普及。此次调研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越来越快的发展中,青年大学生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深入地与乡村民众沟通交流,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宣讲出去,才能无愧于三下乡的主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15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