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意味着我国乡村发展进入了以生态文明为基础、以融合发展为特征的新时代。近年来,舟山市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全市海岛渔村生态禀赋和旅游资源这一比较优势出发,探索出了一批以生态旅游、民宿产业发展撬动海岛渔村振兴的鲜活样本。7月12日至16日,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七十载风‘渔’同行,共续海岛蔚蓝”东海渔村调研实践团一行六人在指导老师傅林静的带领下走进舟山樟洲村、衢山岛,通过发放问卷、入户访谈等形式重走漳州与衢山七十年的发展之路,并探寻其中蕴含的传统渔村脱贫致富且经久不衰的振兴秘钥。
产业升级是基石
樟州村,是位于舟山朱家尖东部的美丽渔村示范村。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最穷渔村一跃成为如今舟山市人均年收入最高的渔村,樟州这个仅有千余人口且渔业劳动力高占比的典型渔村究竟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成功“逆袭”?怀着这个疑问与思考,实践团队走入樟州村开启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
樟州村并不大,以文化礼堂为中心,一座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青瓦平房层层环布,几栋新式阁楼间隔其中,并不显得突兀,反倒有互相映衬的和谐之美。从村口出发,沿着起伏的石板小径,沿途林立着颇具居村特色的民宿与渔家乐,渔嫂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门前,只见谈笑间一张张结构简单却做工精巧的渔网便编织而成。“这补渔网向来是我们这些渔嫂分内的‘家务活’,每个人都拿手得很。只是现在补渔网不是主业了,经营民宿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但是赚得多……”通过渔嫂们细致的介绍,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近年来在“大岛建,小岛迁”等政策影响下,樟洲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的民宿业、餐饮业快速崛起,渔嫂们也不再只是家庭主妇,开始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作用。
为更深入地了解樟洲民宿产业的现状,团队成员们找到了产业开拓者张馨予。张馨予是一名80后草根创业者,曾就职于国企的她,为实现儿时的梦想毅然回到家乡加入了第一批民宿经营的队伍。她说,作为拓荒者,就是在无人涉足的荒地上踩出一条可以激励后来者前行的道路。她的行为不仅给她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同时也带动了全村经营民宿的热情,没过多久便形成了今天红红火火的局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樟洲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民宿产业链也应运而生。“不仅是做民宿,开渔家乐、卖渔货的也多起来了,有的还会通过网络卖到别的地方去。”顺着这条产业链,樟州村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由原先单一的渔农经济过渡到了稳固渔业拓展周边的产业格局,真正实现了渔村产业大融合。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中文化产业的介入不仅实现了渔民与渔嫂们物质层面的脱贫,更引领他们走向精神层面的致富,为渔村全面振兴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环境保护是必然
注重环境保护,是樟州村的又一大特色。樟洲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难以避免给临近的海滩带来许多海洋垃圾,为了保护沿海生态环境,以张馨予为代表了一大批樟州民宿产业青年经营者坚持每天至少去沙滩上捡垃圾一次。这些海洋垃圾体量大、数量多,“每次用来运送的卡车来回两三趟都搬不完”。这注定需要耗费不少体力与心力,可他们依旧坚持,日日如是。不仅如此,他们还带动入住民宿的游客们加入这项公益活动,共同为樟洲的海滩环境奉献己力。张馨予在“旅游+环保”在探索民宿经营模式的路上不断前行,她身上所体现的环保意识转变成为了引领渔村走向环保前沿的重要指向标。
垃圾分类是环保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樟州村的垃圾分类现状如何?带着疑问,实践团队开始了实地走访。在走访中,团队成员们发现,无论村内村外,随处可见设施齐全、干净整洁的垃圾分类站,其中最大的位于村口小卖部一侧,木质结构的三面“墙”将投放不同种类垃圾的垃圾桶围了起来,只留出一面供村民出入,“垃圾分类投放点”这七个醒目的大字整齐地竖立在上方,其下张贴有条款详尽的分类细则。
当然,硬件设施的完备仅仅是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一步,垃圾分类意识的树立才是最关键的里程碑。团队成员们随机采访了一批樟州村民,其中党员丁阿康大伯的回答让他们印象深刻。他说,在全国垃圾分类的号召下,村里也开始搞垃圾分类,政府给每家每户都发了分类垃圾桶,但很多村民他不知道垃圾该怎么分,还是会随便丢进桶里。
紧接着,团队成员们又来到了位于樟州村外围码头的舟滨船厂,通过对厂长的访谈进一步了解船舶垃圾分类状况。据他介绍,船上的确安置有分门别类的垃圾桶,但容量并不大,一次出海时间大多为半个月至一个月,船上的垃圾桶根本无法承载期间产生的垃圾,况且船员们在海上作业时根本没有时间来做垃圾分类,所以这项工作开展起来举步维艰,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丁阿康大伯和舟滨船厂厂长的表态中可见樟州村民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产生垃圾分类意识的萌芽,但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匮乏以及政府配套指导的缺位致使垃圾分类工作一筹莫展,趋于停滞。为进一步提高村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同时普及最基本的垃圾分类知识,实践团队于7月14至15日在樟州村文化礼堂内召开了海洋意识宣讲会及儿童趣味课堂。在课堂上,团队成员们与村民们互动热烈,不仅向村民们传达了海洋环保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还分发了实践团自己设计的垃圾分类宣传单,为宣传效果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看来,学习更多的垃圾分类知识刻不容缓,这不管是对海洋生物还是人都很有益。” 会后,村民们参观文化礼堂展厅过程中纷纷发出如是感慨。
意识转变是本质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还走访了位于舟山岱山县东北的衢山岛。通过实地走访,并与当地渔民、渔嫂、公务人员等不同群体的谈话,团队成员们发现了渔村村民们在精神文化上的强烈需求。
“渔嫂队现在有105人,我管理的渔嫂文艺队表现都非常积极,但凡有什么演出或是需要帮忙的活动,我在群里一号召,大部分渔嫂都会到位。”坐在田涂村渔嫂工作室里,渔嫂协会会长向队员们表示,村里的渔嫂协会会员们参与文艺演出等精神文化活动热情度非常高,随叫随到,村里有活动都是一呼百应。同时,在渔嫂协会在村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觑,渔嫂们通过协会不仅有效维护了妇女地位与个人权益,还配合当地公安机关协助渔村禁毒工作的深入落实,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渔嫂,作为渔村留守村民的群体代表,她们对文艺工作的高涨热情与对协会工作全力支持侧面说明了渔村在发展过程中村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通过对樟洲村与衢山岛七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以及对两地发展现状的走访,实践团队初步发现了蕴含其中的振兴秘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物质繁荣,通过环保工作落实实现长效发展,通过村民意识转变实现根本进步。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最终通过良性循环的量变积累实现渔村脱贫致富的质变飞跃。樟州村与衢山岛的先进经验,值得每一个传统渔村学习借鉴。当然,渔村振兴依旧道阻且长,需要我们身处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脚踏实地积极探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探寻更多更好的振兴秘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17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