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国家号召,凭着一腔赤诚“中二”的热血,在夺取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的关键时期,我有幸加入蚌埠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科技支农帮扶团暑期社会实践的队伍,与其他9位志愿者于7月8日晨间共同奔赴宿州市砀山县,偏远一隅的乡村梨花村,开展为期五日的社会调研实践。
总有一些画面,是我们想象到达不了的地方。砀山无山,一马平川。率性的黄河曾自这里穿过,带来良田千亩而又几多泛滥之后,扬长而去,“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几百年前这儿还是汪洋浩荡,如今却有着“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的景象。云六百年暮鼓晨钟,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期盼,终是落地生根,完成从此岸抵达彼岸的历史跨度。
有一个问题在这次三下乡实践过程中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便是我书生一介,文不能测字,武不能防身,到底能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做什么呢?
当我们沿着从镇里绵延的公路行车两个小时,去往的梨花村村户家中调研,山路陡转场景变换,一派鸡犬相闻、屋舍俨然的宁静村落画面猛然落入眼帘,那一刻我们的内心是五味杂陈的,一方面为当地从“经济作物匮乏单一,果树病害严重”的境况到当下“经济作物相辅相成,防害技术升级”的“蝶变”而欣喜,另一方面也为梨花村村民生活切实的不便而担忧,虽然道路早已畅通无阻,但此处距离镇上亦过于遥远。村上日,暝没山。这个时候,我们又能为脱贫攻坚做什么呢?也许,是倾听和触摸。
当阡陌绿蔓,艳阳高照,是我们深入扶贫产业基地生产一线,以便优化产业结构,头顶千层汗,眼下万颗种。作为金融工程专业的学子,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将自己的身心贴近最真实的农业基地,跟随食品学院的朋友们一起辨识、采集土壤作物中智慧的载体。震撼于成林绿色的叶浪翻涌,杳然眼前是当地生机勃勃的经济作物酥梨;惊奇于出菌车间整齐排列的菌棒,不知金色秋日是否能出蕾成功;叹息于桃林地成片植株,因为病虫害而枝叶枯黄卷皱、缺损败落。有时候,生活是一场必须的逆风而行,这个时候,我们又能为脱贫攻坚做什么呢?“蚌院春秋勤学早,深入调研无量间”——也许,是记录和保护。
当蝉声伴着行云流浪,我们亦纵情白日放歌,你唱千年古调,我诵时代新章。村头一拐,路边我们偶遇一位衣着朴素的大爷在推着三轮运废旧菌棒,他的头发虽然经过打理但依然稍显凌乱,车上是刚从吊带大棚回收的菌棒,布满着未搔出的菌蕾。亲切打完招呼后他与我们交谈起来,自云妻儿病卧在床,以至于负债几许,伶仃孤苦于世数十载,凄楚悲惨欲说还休。大爷的面庞是岁月深刻的皱纹,“我真的很羡慕你们,赶上好时代,好好读书,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听罢在场的队员们默默点头,无语凝噎。或许是太不忍心,队员们心有灵犀,全都走进棚内,帮着大爷一起回收菌棒。有时候,日子过得像浮萍,疾病、贫困、打工,这个时候,我们又能为脱贫攻坚做什么呢?也许,是感受和珍惜。
“云霞出山曙,梅柳渡玄庙”,远方如梦如幻的云彩,是光影最引以为豪的杰作。俯瞰云下的世界,是曾经“天晴一身灰,天雨一身泥”的玄庙镇,如今130户189人如期脱贫出列,菌菇改写了它的基因密码,政府修改了百姓的生活轨迹。
无论是当仁不让奋斗于脱贫一线的志士,还是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抑或是百折不挠对生活极尽耐心的当地百姓,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人”。关注其中的人,才有意义,方能结果。“看到村民能够通过这个食用菌产业基地慢慢的改善生活,增加收入,并且听到村民们说政府在为人民办实事,他的心里暖暖地,工作再怎么辛苦都值得”带头落实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书记笑得让人动容。
天地之间,时间绽放。
红日照梨花,今暝没山去。明朝复更出,暮暮且朝朝。短短五日,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从厚厚的历史尘埃中挺起胸,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抬起头。2019年,我们守护自己的学业,他们守护自己的工作。守护这份工作,就是在守护他们对生活的梦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振奋人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万物自在,各正性命。这就是古人的梦想,先辈的梦想,也是今天很多人的梦想。今天,依然有人愿意倾听这里百姓的每一个心愿。百姓要从苦难中爬起来,他们舍身求法;百姓尝尽人世冷暖,他们雪中送炭;百姓收获美好生活,他们笑眼盈盈……
“若命运不公,就和他斗到底”,几十年前,砀山梨花村的居民还在憧憬着外面的世界,现在,“助力精准脱贫、聚力乡村振兴”,它已汇聚整个中国的期许。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18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