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大学四年时光不知不觉将要过半,错过了第一年的三下乡,今年我不想再给自己留有遗憾。带着向往与执念,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如果说,以前的七月是蓝色或红色的,是回家的颜色;那么现在,我眼中的七月是橙色的,那是三下乡的颜色。在这个不热不燥的七月,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首次三下乡。
图为下乡前指导老师正在给队员们进行相关工作安排。 杨佳恒 摄
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出真知。这话在高中政治书上来来回回翻看了无数遍,直到本次三下乡,才实实在在体会到了这句话中的真理。理论的东西始终比较浅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首次下乡,带着激动和期待,队员们早早地开始做调研攻略,各种网上查找资料、提前和当地政府沟通获得一些文档资料。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时候,适当的理想是必要的,但也要勇于面对现实。本来信心满满的我们,到了杨桥镇后,资料的不足、预估的偏差以及对陌生环境的不熟悉还是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尽管现实情况打乱了我们原来的计划,但调研还得继续,大家重新整理思路,继续整装待发。既然选择了三下乡,就要有吃苦精神、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那些小小的、简单却感人的故事往往要通过我们慢慢去发现的,三下乡不仅仅是让我调研到了什么,更多地是教会了我该如何去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一味地猜想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实际行动往往比这些来得更重要。比如在最初采访时,机械化地带着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提问,问题的跳跃性和官方性让我感到兵荒马乱。我来三下乡是为了什么,想要了解收获什么?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后,采访逐渐得心应手,发掘的东西变得更深更多。
图为旸中村驻村帮扶队长正在向志愿者展示该村获得的奖牌。 胡启龙 摄在旸中村采访驻村帮扶队长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叔叔不是本地人,平常周末才回家一次,孩子大了在外面工作,家里就妻子一个人。“她守家,我就守旸中村。”叔叔简单一句话让我的心突然紧了一下,从话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家人的思念,对旸中村的坚守,这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一种伟大,于我们来说,把调研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收获。
你们的鼓励,长存于心
压力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赶来,而这时,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十二个人的小群体,来到杨桥,一起挤在小小的车子里,穿梭在各村落间,在互相鼓励中成长。我们看到了为让生活变得更好政府及村民们所做的努力,更收获了大家对我们的认同和赞赏。每每调研时,总会有村民微笑着对我们说:“你们是好样的”。村民的淳朴自然,发自内心的一句赞美,时刻鼓励着我们,让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果不是参加了三下乡,我或许还在为自己靠前的专业成绩沾沾自喜、又或者是在写新闻稿并不难的观念里无法自拔;但当真正步入乡下,开始实地考察,去自己感悟、采写新闻时,才发现,有些事情,但做起来往往并没有想象的如此容易。
图为志愿者们正在讨论接下来要去村里的调研工作。 邓逸慧 摄早就知道,三下乡是需要吃苦的,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自己也早已对未知的情况做了预测,然而现实还是给了我当头棒喝。一份份的资料、采访录音扑面而来时,我的内心开始慌了。“不要有太大压力,我们会一直陪着你的”、“不着急、慢慢来”,队友及老师一句句鼓励的话语,是我写稿时的安慰剂,简单几句话,却深深印在了脑海里。
付出与收获往往是成正比的,在短暂而忙碌的三下乡之行中,每日迎朝阳而出,伴落日而回,我懂得了如何将理论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看到了杨桥镇的变化,体会了村民们的淳朴与勤劳,更收获了队员间的友谊与鼓励。相遇太短,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已深深走进了自己心里,我将会好好珍藏。三下乡,我们,不说再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19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