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启程
7月29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筑梦风车支教一队抵达支教地点——河南省项城市新桥镇梨西小学。7、8月份,正值河南的高温时段,热浪席卷着每位队员的身躯,也点燃了他们的如火的热情。在高温中、在烈阳下、在这片中原土地上,他们的筑梦征程由此开启。
抵达学校,支教队开始紧张的筹备工作。广阔土地上种着棉花、芝麻和玉米,纵横交错的道路贯穿着参差不齐的村庄。“有材能用、无师可教”是梨西小学面临的尴尬境地,标本、地球仪、天平、架子鼓、钢琴等器具静静的尘封于的器材室中,由于老师的稀缺,学校平时只有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四门课程。外出打工的父母,地里干活的爷爷奶奶,对于孩子们,这是一个精神匮乏、缺少温暖的暑假。对于支教队的老师们,这是一段筑梦之旅,希望为孩子们带去无限的可能。
八一升旗铭记历史
8月1日是建军节,而以“八一”命名的农大学子也更有感触,1958年10月30日,八一农大的第一任校长——原国家副主席、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在学校积肥现场会议上讲话说:“农学系八班要我给农大命名,还要共产主义的涵义。同志们,叫‘八一农大’行不行?”以“八一”命名的高校由此诞生。在今天这个极具意义的红色日子里,为期十五天的支教活动正式开始,校长和支教队队长先后上台讲述着今后的安排和建军节的意义,结束后,升旗仪式正式开始,主持人高喊“升国旗,奏唱国歌!少先队员行队礼,老师行注目礼”,“起来~”,伴随国歌响起,国旗迎风飞扬,孩子们举起右手行礼,老师们原地伫立,注视着冉冉升起的国旗,领略着日益强胜的祖国,体会着这一刻的平凡和伟大。整个场面庄严神圣,展示出当代接班人秉承先辈意志,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崇高理想。
七彩课程,筑梦梨西
面对年纪轻轻的新老师们,孩子们双眼充满好奇但不愿与交流,支教队老师们明白得尽快打破这层墙壁,与孩子们建立好关系。第一堂课是安全教育,也应该是每位孩子的必修课程,为了让孩子们自我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支教队老师们坚持启发式,避免注入式,以游戏互动的方式渐渐的启迪他们,同时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也逐渐的熟悉老师,不再陌生,在这最美相遇中,洋溢着最美的微笑。教室里的热浪、炎炎烈日在师生间的热情中似乎也收起了锋芒。
培养孩子,就是培养他获得未来。支教队老师们希望以丰富的课程开拓孩子们的眼界,让孩子们发掘出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以此来助力孩子们成长。“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不只是给予孩子现成的知识,而是鼓励他们去做砌砖工作,教他们建设自我,因此为了保证授课质量,队员们不敢懈怠,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
在课外实践课上,支教队老师先拿出先前压好的植物标本给孩子们观察并讲述着大自然的故事,引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之后带领着孩子们认识校园内的植物并准备制作标本。在介绍地上的杂草“稗子”时,支教队老师先以谐音讲述着败家子败家的故事,又类比稗草败坏水田庄稼的特点,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深深的记下了这种草,领略到大自然的奇妙知识。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除了安全教育、计算机、课外实践等特色课程外,支教队的老师们还为孩子们带去了书法、音画、礼仪、演讲、自然科学等多项课程。以PPT,游戏互动,情景互换等形式尽可能的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老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师者用心,学者自然真心。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曲终人未散,有情自相逢
八月中旬,已过立秋,支教活动也将在15号这天结束历程,在这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在支教队老师们的努力下,孩子们收获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也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支教队的老师们在这期间获得极大的锻炼,飞速成长,与孩子们共同进步。
离别之际,孩子们主动为老师们准备了祝福贺卡,为了不让这最后一堂课变得压抑,每个班的老师带着孩子们进行愉快的小游戏,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节课,画上完美的句号。支教队的一位队员在日记中写到:“就是在这最后一堂课上,孩子们用毛巾主动给我擦汗时,我感受到了这世间最美丽纯洁的心灵,理解到我们的价值。给孩子一缕阳光,孩子会给你一个太阳。”
拉着老师不要他们走,给无意说句口渴的老师送水,积极帮助老师管理班级,拉着送孩子回家的老师进屋吃西瓜,在老师离别的最后一刻时大哭。这些都是支教队成员日记中的真实事件。对于支教队老师们来说,这是让他们最感动骄傲的回馈。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短期支教或许从来都只是改变一点点,但就是这一点点也值得支教队的每位成员去坚持,去拼搏。支教队成员借此深入乡下,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社会,增长本领。孩子们也拥有了一个充实的七彩暑假,希望他们未来有个更美的遇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筑梦风车支教一队暑期支教活动至此圆满完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21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