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作为安徽师范大学赴合肥长临河镇探访吴氏宗祠团队的一员,我来到了长临河镇这个历史悠久,山水相依,人杰地灵的古老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但这里的人文精神更令我深深沉醉,流连忘返。
百年宗祠,家风传承
“乃祖身兼将相祟,诸孙玉立有家风。”站在吴氏宗祠这个宏大而又庄重的建筑的面前,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既是身体上,更是心灵上。我对它厚重的历史表示慨叹和尊重,从明万历年间始建,经历了民国烧毁又复建、1973年被拆,直到2009年复建完成,它依旧保持着固有的庄重与宏伟,静静矗立在长临河这个古镇上,深刻在每一个吴氏子孙的心间。
“忠于国家民族,孝顺父母长辈,慈爱后代子孙”是吴氏的家规,从中我看到了吴氏先祖浓厚的家国情怀,从国家到父母子孙,将国家民族与自身家族融为一体,与国家同命运。同时,吴氏也很重视教育,曾办过私学“养正小学”,还将读书教育记在了家训“读书可明理、可启智,爱读书、读好书,长知识、增智慧,可安邦定国”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见,吴氏先辈们非常有先见之明,以读书启蒙教化吴氏子孙,培养人才,既为推动国家发展做出贡献,也促进了吴氏一族的兴旺。
家风传承是我们青年一辈的责任,家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我们可以通过弘扬自己家族的“德行”、“家法”、“家训”,将其与国家的“德治”与“法治”并行起来,真正做到家国一体,共同发展。
千年古琴,匠心独运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此次文化调研中,我们拜访了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传承人朱志刚师傅的“朴拙堂”里,亲身感受到了制作古琴的不易,纯手工制作一把琴所需要的时间少则一年半,多则两年多。朱志刚师傅说他已经坚持斫琴工艺几十年了,对古琴就像是对自己孩子一样。对他这种热爱古琴,坚守初心的精神我表示深深的敬佩。
我想起了纪录片《大国工匠》,那里面所讲述的“国宝级”技工们无一不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完美和极致。朱志刚师傅也正如他们一样,在斫制古琴的工艺上坚守初心,精益求精。但是,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下,我们年轻人大多忙碌,做事一般求速度往往忽视了质量,偶尔闲暇时也会选择看手机和玩电脑,很少有人愿意花费两年的心血和精力来制作一把古琴。所以,像大国工匠们和朱志刚师傅这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更值得学习和传承,我们青年人也应该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厚积薄发,修养心性,努力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传统剪纸,纸短情长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剪纸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为探寻剪纸艺术文化,我们去了长临河古镇街角的剪纸艺术馆。令我大为惊叹的是馆内的所有剪纸作品都是由馆长爷爷亲自参与制作的,还有一幅约十二米长的剪纸是老爷爷花费一个多月才完成的。里面的作品种类各异,有名人像、农作物和动植物等,每幅剪纸作品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都蕴涵着手工艺人对剪纸艺术的无限热爱。
在拜访剪纸艺术馆之前,我本以为剪纸不过是简单镂空刻画就行了,但通过现场拿出纸来剪后,才知道看花容易绣花难,我盯着自己手中被剪得歪歪扭扭,极为难看的图案,为之前自己愚蠢的想法而感到羞愧。
正所谓“纸短情长”,剪纸剪的虽是图案,但表达却是浓浓情意和祝福。剪纸艺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这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传统艺术逐渐消失的今天,手工艺者的娴熟完美的技艺愈发显得珍贵,而对这种技艺的继承和传播也就愈发迫切了。
7月16日,我带着满心留恋与不舍,收拾行囊踏上返程之路。十天的实践调研活动虽然短暂,但我却收获了很多,认识到家风传承的重要性,感受到吴氏家族的浓厚家国情怀;拜访了古琴斫制和剪纸艺术的传承人,了解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也希望更多人能传承这些古老的手工艺术;最后则是能有幸与长临河这个千年古镇结下一段缘分,与我的队友们结交一段深厚的友谊。“潜心画栋亦雕梁,恍如隔世散古香”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我们一直在路上。(文/白露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21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