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标志, 清代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道:“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这段话清楚地记述了南京城墙的来历和规模,也吸引着从小生活在南京的我们决定这个暑假去明城墙参观,看看它的辉煌。
来到明城墙,南京小队走上台阶,虽然地面不再平整,却能让人心情平静下来,一步一步走上台阶,能感受到明城墙厚重的历史感。登上去后,视野开阔起来,一眼望去,看不到尽头,下面是玄武湖,湖上飘着小船,炎炎夏日,徐徐微风,带来丝丝清凉感。
成员们来到玄武门城墙上进行文物保护宣传
大家走近城墙发现墙砖上有文字,都十分好奇,在一块墙砖上看到 “甲首”等字,查阅资料后了解到原来为确保建造南京城墙坚不可摧,当时明朝朝廷实行了严格的责任制,除制定了城砖的大小尺寸外,还要求各地在城砖上烧制出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和制砖人夫、窑匠等至少5至6级责任人,如果在验收时发现不合格的城砖可根据砖上的名单追究制砖人的责任。正是这种严酷的“责任制”,才保证了南京明城墙在建造过程中的高质量,能够让南京城在战争期间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观过程中有一个家庭让人印象深刻,孩子拿着一张白纸映在墙砖上,一旁的爸爸拿着铅笔在上面描摹,大家走进看,发现纸上面有了墙砖上的字,相当于把墙砖上的字复制了下来,大家都觉得十分好奇。小朋友的妈妈说;“是想带孩子过来看看白砖,当时烧制白砖很厉害的人后来因此升官了”。大家都感到十分厉害,原来在古代砖烧的好也可以升官。
一家人正在用铅笔将城墙砖块上的自己涂画下来
小男孩展示自己的拓下的文字
在如今和平年代,城墙不再发挥抵御外患的作用,但是我们仍可倾听他诉说过去的历史,经历过几百年沧桑的明城墙,历史文化更加深厚。现在有很多关于明城墙的文化活动,人们也会在春节时在明城墙举行猜灯谜活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活动使城墙富有人文气息,更加贴近了人们日常生活。
明城墙也成为了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参观明城墙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好几个外国游客,大家都很兴奋,便上前和一位外国人交谈。他很热情的说到:“参观明城墙非常棒,是一个很好的体验,能感受到不同的历史文化”,听了这些我们都很高兴,最后也祝福他玩的开心。
脚踩明城墙,背靠玄武湖,合影外国人
回来后大家还在南京城墙公众号上看到燕子矶老厂区拆迁发现明城砖的消息,幸好在文保人员的努力下对每一块都进行了颗粒回收。经历过几百年风吹日晒的明城墙,不再像它刚建成那么坚固,需要去进行维护。我们虽然没有文保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但是也可以文明的参观明城墙,不随意破坏,在发现明城墙墙砖时及时联系文保工作者,献上自己小小的力量,为自己的城市尽一份力,让它变得更美好。
这次参观明城墙的经历让大家感受到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性,文物古迹相当于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吸引着不同地方的人来参观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碰撞,而对于明城墙等文物古迹的保护,需要大家一起去行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23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