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7日,华中农业大学赴江苏苏州暑期社会实践团苏绣小队去参观了两座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并实地走访了绣品街,了解苏绣发展的现状。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一座位于绣品街的苏绣小镇,另一座位于古镇木渎。姚建萍老师是苏绣艺术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曾四度夺得全国工艺最高奖项——山花奖的金奖。她更是通过自己对苏绣的独特理解,创作出了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的融针绣。姚老师的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被赠送给伊丽莎白女王、墨西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有很多被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人民大会堂、白金汉宫等机构收藏。可以说姚建萍老师为苏绣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一:位于绣品街的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外景
图二:位于木渎小镇的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外景
苏绣小队成员参观了姚建萍刺绣艺术馆,感触颇深。刺绣图案中不仅有传统的山水花鸟,还有颇具写实风格的人物肖像。那些人物肖像近看能看到一条条丝线穿插其中,毫无规律可言,而远看过去,就是一张色彩逼真的照片,生动传神,这些苏绣作品无不体现出苏绣的独特魅力。苏绣的内容也不局限于人物山水,更有书法、油画、水彩、雕塑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艺术形式不仅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体现了融针绣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艺术特点。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得到年轻人的认同,因此姚老师和她的团队也拿出了年轻人喜欢的作品,像手机壳、书签、盆栽、手表表盘里的苏绣便是良好的佐证。艺术创作必须创新,否则必将走向衰亡。姚建萍等一些苏绣大师深谙这一道理,而她们也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开拓创新,给予苏绣在新时代的新的涵义。
图三:姚建萍老师的个人介绍
图四:位于木渎小镇的姚建萍艺术馆内景
可苏绣传承的形势依旧严峻,这是队员们对苏绣绣品街上绣娘的随机调研得出的结论。绣品街给人的印象是一条繁华的街道,是一副买家精心挑选绣品,卖家热情讲解的画面。可是事实却是相反,整条街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店里的绣娘在专心致志地绣着手中的绣品。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店里的绣娘并不年轻,基本都是三十岁以上,绝大多数绣娘的年龄在五六十岁。通过随机对几家店铺采访可知,一副30*60cm的作品几乎要花费一个技术熟练绣娘一个月的时间,而作品的价格只是3000元左右,而且作品还不一定卖的出去。作品的形式、结构、细腻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价格。也有店家是按时间计算的,一小时的时薪是九块到十九块之间,而十九块钱的时薪还是绣龄四十多年的绣娘才能拥有的。与一个批发手工苏绣的店家老板的对话中得知店里的作品是由十几个绣娘手工绣的,绣娘的年龄最低也有三十几岁了,他说年龄再小的年轻人不愿意学,愿意学的年轻人的手艺又不够娴熟,体现了苏绣文化传承的严峻问题——断层。当问及什么时候绣品街人流量最多的时候,一位店家用无奈的笑容说出“死街”二字概括出绣品街的现状,这也是所有衰亡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共同特点。
图五:空荡荡的绣品街
传统文化之“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历史的痕迹往往隐藏在传统文化之中,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消亡,也预示着记载着的无数历史慢慢消失。当时的你可能并不能感受到什么,以后也不会再感受到什么,这时这段历史就被湮没在时间长河之中,无人可知了。传统手工艺品面临的问题是高成本,随之带来的是高价格,因此受众面较窄,“卖不出去的苏绣”怎能传承?苏绣传承者现在要做的是怎样改革,降低成本,让更多的人有能力去购买、去消费、去传播苏绣文化。当然苏绣的传承更要靠大家的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来传承和发扬苏绣文化。
文字记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赴江苏苏州暑期社会实践团 邓云
摄影记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赴江苏苏州暑期社会实践团 周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27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