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河流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西辽河是辽河的最大支流,曾诞生出红山文化等古老的优秀文化。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河水污染、径流减少等现象日趋加剧,盎然生机也随着悠悠碧波的消逝渐趋缄默。
为探寻西辽河河流量减少的原因,推动我国河流环境建设,暑假期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辽辽那些事调研队奔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深入西辽河区,探寻西辽河近几年的变化。
首先,实践队员们来到通辽市图书馆,查找了有记录以来西辽河的水文特征,了解到西辽河文明的变迁发展。西辽河流域水土资源平衡总体呈现中度水分亏缺特征,亏水量较大的区域相对集中在西辽河冲积平原中部地区。
虽然之前队员们在图书馆查阅了不少资料,但是当大家来到西辽河时,还是被现状所震撼。在科尔沁大桥和西辽河大桥河段中,曾经的西辽河河道已经被水草占满,桥下只有浅浅的水,河水比队员们想象中还要稀少。胜利路大桥河段的河流量相比之前的两个河段,河流量明显增大不少。队员们采集部分河水及周边土壤进行观察发现河水里沉积了许多粗粒碎屑,土壤沙化严重,这也进一步验证西辽河河水正在不断减少。队长刘思淇说道:“没想到西辽河的情况比想象中还要严重,逐渐减少的河水,逐渐沙化的土地等等这些都让我们十分痛心。”
最后,队员们到达了哲理木大桥河段。队员们通过与周边居民聊天得知,此段河水流量最大,但是这里的水并不是西辽河的水,而是政府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的圈地引水项目,为了美化环境傍水而建的水上公园。队员们还听老人们回忆小时候的西辽河了解到,以前的地下水位很浅,农村都是土井,一下雨井就满了,拿个瓢就可以喝,一个人用锹掘两米多深就能出水,水特别清凉。
值得欣慰的是队员们通过对政府职员采访得知,通辽市政府近几年正在实施的节水和引绰济辽的措施缓解了通辽市水资源紧缺的问题,科尔沁区的地下水位每年回升约0.16米。
通过一天的走访调研,调研队员们对西辽河的现状有了直观的认识,大家都为西辽河的现状感到痛心,并决定要为保护西辽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思淇表示,该团队将会进一步对此次实践活动所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梳理出西辽河现在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部分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例如种树种草已解决土地沙化等等,最终反馈给政府机关。她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西辽河水是科尔沁民族的生命之源,没有西辽河,就没有科尔沁。西辽河水养育了我,我愿意为她奉献一些力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我希望大家可以为我们的祖国贡献出一份力量,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32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