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湘潭大学DV节组委会调研团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探访苗绣扶贫重点村落——十八洞村。脚踏石板路,耳听苗歌语,我们找到了这里的老支书石顺莲奶奶。石奶奶家住苗绣国家就业工坊,这是由央企、高校、当地政府、农民合作社联合建立的首个非遗扶贫单位,目前共有绣娘54人,其中8人为非遗传承人。在这里,我们首次从苗绣传承人的角度出发,细细探索苗绣的发展现状。
图为十八洞村就业工坊图片
突破困窘创新收
近年来,十八洞村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中老年妇女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构成。随着花垣县苗绣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在村妇女找到了一条除务农以外的就业新道路——苗绣。据石奶奶介绍,苗族妇女几乎都会苗绣,工坊中也不乏有手艺的绣娘,绣娘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以手绣呈现精美的作品。但由于工坊所接订单多来自政府和合作社,量少且不固定,当再分配至工坊绣娘手中时,收益并不可观。
图为工坊绣娘正在绣花
采访过程中,调研团还与“黑土麦田”公益组织成员碰面,进行了简单交流。调研团了解到,“黑土麦田”公益组织有意向与工坊合作,帮助提高工坊的订单量,在石奶奶看来,“黑土麦田”是一个值得信任的组织。然而,对于合作共赢,石奶奶心中仍存顾虑,绣娘能否享受该有的补贴 ,收入能否真正提高一直是她最关心的问题。
图为调研团采访石奶奶图片
结合电商创收益
没有自己的营销渠道,只能依靠政府和合作社给予订单获取微薄收益,十八洞村绣娘正面临着巨大的难题。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传承苗绣?石奶奶殚精竭虑,想尽办法为绣娘们谋福利。她表示有考虑通过电商平台发展“十八洞村苗绣”这一品牌。集生产、加工、营销于一体,既能打响品牌,也能提高收益。但作为苗绣传承人,石奶奶也有自己的顾虑。自身没有足够的资金宣传发展苗绣,如果依靠合作,到底能不能信任商业化的外来企业?石奶奶说:“我不能把苗绣当作赚钱的门路,能不能搞好苗绣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为了利益让苗绣变质。”收益使苗绣得以发展,但苗绣的精神内核绝不能被商业化,苗绣必将与市场连接,电商也可为其带来收益,创新正在继续,传承也在进行。
千年文化靠传承
在十八洞村,除了石奶奶这一辈人,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传承了苗绣技艺。石奶奶说:“老一辈的苗绣样式都很固定,但现在不同了,苗绣样式逐渐走向多样化。新苗绣形式既有老一辈的味道,也有年轻人的味道。”
时代潮流与传统技艺在这里并不冲突,青年一代将传统苗绣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十八洞村是苗族人聚居地,村里也有少数嫁过来的汉族女子,在苗族文化的浸染之下,她们也开始学习苗绣技艺。
图为工坊部分手提包绣品
作为一个高龄老党员,石奶奶说:“我以前是十八洞村的村支书,卸任后,我只是一名苗绣传承人,现在我最想要做的就是绣好每一幅绣品。” 六十年的时光褪去了很多色彩,但苗绣的美丽永远留在苗寨人的心中。
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带来了村民的新生活,也带来了苗绣的新希望。于每一位传承人而言,苗绣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形式,更作为一份记忆、一份情感寄托深植于他们的脑海之中,流淌于他们的血液之内。指弄绣线,泪染花间,我为苗绣,苗绣亦为我。
图为工坊苗服细节图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38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