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出现在汉朝,在中国美食史上由来已久。《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入馔甚佳也。”7月22日,安徽师范大学“一缕阳光”赴淮南古沟回族乡“诗系童真,民族有爱”爱心支教团队走进该乡的太平村,听那里的古法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李群说一说穿越亘古而始终未变的豆香情怀。
童年起的匠心坚守
队员们一走进李群的家,就被阵阵豆香味儿包围。位于小院一隅的豆腐作坊,一锅豆腐脑刚刚出炉,李群正在准备将其打碎制作千张。得知队员们的来意,李群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学做豆腐的时候,李群告诉队员们,自己学起来还是很痛苦的。豆腐的制作是个技术活。空有一腔热情也很难把豆腐做好。在她小的时候,还不能担当点豆腐这种重要的工作。交给她的第一件活计是捞豆子。可别小看了捞豆子。据李群介绍,泡豆子、捞豆子是豆腐制作的第一步,豆子泡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豆腐的质量,何时捞豆腐也有着讲究。冬天时水特别冷,年幼的李群就要把泡好的豆子从冷水里捞出来,“当时整个手都冻得通红,肿的连弯都弯不了。”李群回忆道。
李群坦言,小时候的她也常常难以理解父母的辛劳中对豆腐制作的坚守。但是父母的兢兢业业和敬畏之心却长久地留在了李群的心里。回忆起父母给自己的最大启示,勤劳勇敢是李群想到的第一个词。李群告诉队员们,庄子里目前还有四家手工豆腐作坊,全是像他家这样由祖上传下来的。这些作坊都传承了三代以上,可谓历史悠久。
石磨木模里的大学问
李群带队员们走进她家的豆腐作坊,扑鼻的豆香味蔓延在小小的作坊中。李群向队员们介绍,古法豆腐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总结为泡豆子、榨汁、煮开、点卤、静置五步。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把握的一步就是点卤。正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卤水的添加对豆腐的制作成败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卤水一旦少了豆腐脑会太稀,根本无法凝结成豆腐,可是如果卤水多了,豆腐脑就变会硬,豆腐的口感会大打折扣。李群总结说:“卤一旦点坏了,所有的豆制品都没办法制作。”
经过点卤后的豆浆,很快就会凝结成豆腐脑,豆腐脑就可以进一步用来制作豆腐、千张、干子。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要数千张。据李群说,她自己小时候学做豆腐的时候,给每一层笼布中间添加的豆腐脑很难保证多少均一,千张做得时常会厚薄不同,卖相很不好。只有全心地投入,才能做好每一块豆腐。
每年过年期间,都是豆腐销量最好的时节。古沟当地有过年吃豆腐包子的风俗,当地人习惯于在年前购买并储存大量豆腐,供过年时犒赏自己一年的辛劳。
艰难的传承之路
在谈及多年来坚持制作的原因时,李群的神情不无遗憾。据她回忆,自己的上几辈人还有对豆腐的情怀,一大家子都能为了豆腐而奔忙,豆腐技艺的传承也郑重而专业。而如今,这一辈的很多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选择坚持这门技艺的自己,也只是为了维持生计。
目前,李群制作豆腐只为了保障养老,销售仅限于在集市上。据了解,李群的丈夫之前是个瓦工,后来一次施工时不慎从屋顶上失足摔下来,患上了腰间盘突出,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庭经济因此仅靠豆腐维持。现在制作豆腐给李群家带来的年收入大约一两万元。
李群坦言,古法制作豆腐确实很辛苦,在技术不发达的时期,豆汁的榨取只能靠手磨,那时没有空调、冰箱,为了保证磨好的豆汁不被夏日的高温所影响,豆汁通常都是在下半夜两点钟开始磨,在三四点钟就必须制作完成。即使现在技术条件有所进步,但是对于坚持古法制作的李群而言,新技术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便利。虽然销路很好,但是,由于利润微薄,工艺过于繁杂辛苦,李群从来没舍得过让孩子学。她家传承几百年的古法豆腐制作工艺失传在即。
让李群始终感到自豪的是,自己居住的淮南是中国的“豆腐之乡”。她如数家珍地为队员们说起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下创制豆腐的传说。走出李群家的小院,安徽师范大学“一缕阳光”赴淮南古沟回族乡“诗系童真,民族有爱”爱心支教团队的队员们讨论起古法豆腐的明天。如何保护好传承好“豆腐之乡”这传承亘古的传统技艺,引发了他们更深的思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41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