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今天是我们的寻迹昌南团队开始社会实践的第一天。早起的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空气中弥漫着清爽的气息,令人忍不住想多吸几口。我们每个人精神抖擞,气宇轩昂,整装待发,保持着非常好的精神状态。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愉悦地哼起了歌,真是令人期待之后的旅程。
来到了中国陶瓷博物馆,面向着那块石碑,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感觉这块石碑,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时光在它的身上刻下痕迹,岁月在它的脸上留下皱纹,可它,依旧如此坚定。它便屹立在那,看人来人往,感沧海桑田。它就是这方天地的守护者,它在,这段历史,就在。
我收起了嬉笑的心态,开始认真,肃穆地走进博物馆,开始浏览着,回顾着,陶瓷的历史。刚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恢宏大气的穹顶,以及望之无尽的阶梯,这是怎样一种磅礴的气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们在这穹顶之下,就是要尊重历史,增强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将埋根在此地的深绵历史发扬光大,将景德镇精神传承不断。
“瓷业高峰是此都,”看到这个入口,我不由自主的扬起了嘴角,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对景德镇的概括,但我知道,这是对前辈的致敬,也是对自己的激励。“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的飞速发展不愧于郭沫若先生的即兴挥毫,不愧于景德镇的瓷都美名。
景德镇三个大字,镌刻在大门之上。我走进展览馆,便是对景德镇的大致概括,“水土宜陶,天赐景德”是自然环境,造就了景德镇的基础。西临鄱阳湖,北靠长江,孕育景德镇肥沃的水土,河川纵横,气候适宜,令人们得以在景德镇繁衍生息。世界瓷都横亘在壁画之上,醒目且骄傲。“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冶陶技术的发展,瓷业逐渐从景德镇自然经济中分离出来,“村村窑火,户户陶埏,”它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经济支柱,立镇之本。经历了朝代的更换,衰落或崛起,景德镇依旧顽强生存,屹立不倒,也许,这就是这所城市的魅力吧,哪怕窑场衰落,艰难困苦,但举一城之力,直面所有的不利条件,乘风破浪,迎接发展与新生。
这就是,一所以单一陶瓷产业支撑一千多年发展与繁荣的城市,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绝无仅有的,景德镇。
随着指引,我们追根溯源,追寻着景德镇的陶瓷之路。我并不懂瓷器中所蕴含的奥妙,但我懂的是,每一件,都是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许它们略有些朴素,但雕刻在上面的一笔一划,见证了这一切。我感慨与魏晋的创意,也惊叹于乾隆之后的精美。在展厅之内,听到过一些趣事,被誉为“红色官窑”的神秘的7501瓷,背后还有一段故事:1975年1月,设在江西的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根据中央办公厅文件指示,秘密研制一批供毛主席专用的生活用瓷,称为“7501工程”。但由于生产过多,导致7501瓷有所剩余,于是当成福利分发给工厂工人。但工人们以为只是普通的瓷器,不以为意。但赵波先生慧眼如炬,看出了该瓷器的精美,用5元钱,就买下了这套具有特别意义的瓷器,将其收藏与中国陶瓷博物馆。听得了这一趣事,我忍俊不禁,人生便是如此的奇妙。不过也有令我沉痛的事,高岭土越来越少,优质的瓷器也越来越稀有,我们需要正视眼前的资源,不竭泽而渔,为了景德镇瓷器事业可持续发展。高技术陶瓷产业应运而生,涵盖了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电子陶瓷、生物陶瓷、蜂窝陶瓷等领域。依托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等本地院校的科研力量,通过与各大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的合作,吸引国内外领先的高技术陶瓷人才和科研结果。“中国(景德镇)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蓬勃发展,现已成为我国高技术陶瓷领域最具权威性,学术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学术活动。
最后的最后,是郭沫若先生的亲笔题词,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宋代以来传信誉,神州而外有均输。贵逾珍宝明逾镜,画比荆关字比苏。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郭沫若先生的题词历历在目,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相信,郭沫若先生挥毫时,一定是大笑写意,自信豪迈,我也相信,景德镇一定能继往开来,大步迈进,向着新征程勇敢进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衷心祝福瓷城的后人们传承先辈精神,用汗水与才智去续写瓷都的骄人历史,用彩笔去描绘更加美好的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43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