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安徽农业大学赴慈云村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开始了为期四天的征程。团队成员出发前已对当地葡萄发展做了一定的了解,满怀信心的我们期待满满的收获。
图为团队出发前的集体合照,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信心满满的微笑。 通讯员 柯星晨 摄
“大圩“作为葡萄神话的范本,其十五个行政村下的新民村、慈云村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兵。1988年,穷则思变的大圩镇新民村村民李道云和慈云村村民鲁贤德,分别在自家的院子里栽上了一株巨峰葡萄苗,成为了大圩栽植葡萄的开创者。而正是这一棵小小的葡萄苗会给父老乡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几年过去了,村民们的口袋鼓了起来,他们虽不再穷,但他们仍然在思变创新着。
图为团队成员向村民们询问葡萄发展现状及提出其观察到的问题。 通讯员 赵承昆 摄
从追求葡萄数量的第一阶段到追求单产的第二阶段,如今已经发展到追求葡萄品质和品牌的第三阶段,慈云人不断摸索着前进。他们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坚持他们的葡萄致富梦。第一次尝试将自己的葡萄种植延长产业链,做成葡萄干,却因当地气候条件不足而以失败告终。第一次尝试将自己的葡萄往超市里批发销售,却因超市不断压价,并且对葡萄和供货要求太高而以失败告终。第一次尝试将自己的葡萄地种上一些其他果树,却因技术经验的不足而以失败告终……他们每一步的探索,每一步的尝试,都是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像当年他们的先辈一样敢为人先。
图为团队成员在葡萄园中记录葡萄种植情况。通讯员 赵承昆 摄
古人云:“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若是没有1978年的小岗村冒着生命危险签下的生死状,怎么会有后面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若是没有1988年慈云村和新民村两位敢于摆脱思维束缚的村民种下第一株葡萄,怎么会有后面的人继往开来的奔向小康?诚然,创新是必然的,不论是从思维上,还是实践上。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村民安于现状,停滞在小康阶层。惟有从思想上开启第一步,接着实践促进当地葡萄产业更上一层楼。
图为团队成员向村民(唯一一家专种桃树)交流意见。 通讯员 赵承昆 摄
有的村民安于现状,过着小康舒服日子;有的村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前者驻足于现状;后者驻足于未来。随着葡萄市场的饱和,实际上葡萄的销售已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供应普遍大于需求。尽管每年的葡萄文化节能够吸引部分游客过来采摘葡萄,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路面较窄,娱乐设施又不完善的情况下,村民们的销路相对有限,多数都是熟人经济。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对慈云村葡萄发展提供帮助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代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下一代继续解决,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因此,慈云人的奋斗永不会停歇,经历重重磨炼,克服困难,继续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52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