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由广西师范大学校艺术团派出的社会实践校级立项组织“侗情团队”,彻底结束了“侗族非遗文化产品助力扶贫”的实地调研。
在这紧张忙碌而又兢兢业业的调研日子里,我们主要针对三江侗族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侗绣文化、剪纸文化进行了集中调研。
调研食品文化时,我们集中走访了几家特色店铺,比如全国仅此一家、清凉解暑的神仙豆腐。比如月来越好饭店的簸箕宴、油茶,簸箕宴以芭蕉叶饰盘入味,油茶清苦解腻,两者搭配售卖,为饭店的营收创下新高,促进店主一家成功迈入小康生活。
调研建筑文化时,我们主要考察了市区风雨桥、程阳风雨桥、程阳八寨木楼三处出色的建筑,市区的风雨桥堪称三江地标,是全国木建筑文化产品的典型代表。程阳风雨桥则以其宏伟瑰丽位列世界四大历史名桥,至于木楼,不仅技艺独绝,更是三江潮湿气候的绝配。
调研侗绣文化时,我们来到了侗绣博物馆,在当地侗绣手艺人的介绍下,完整地了解了侗绣的历史脉络、未来前景,以及侗绣文化产品对当地经济营收的出色贡献。
调研剪纸文化时,我们依凭其与侗绣的联系,深入了解了侗族剪纸文化与其他剪纸的不同之处,以及当剪纸与绣花联系在一起时,迸发的美丽光彩。
调研方式主要采用实地考察,具体细分为发放调查问卷、咨询采访、亲身体验三种形式。经过这几日的调研,统计总括并分析了采访人员对于相关问题的回复后,我们逐渐清晰地知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侗族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们不单单是一种文化,更是这里的支柱经济。
例如,通过风雨桥、八寨吸引海内外游客发展旅游业,利用侗绣和剪纸售卖特色工艺品,促进了当地疲软经济的复苏,创造了大批的就业岗位,使许多侗族贫困户活得体面有尊严,甚至是得以迈入小康生活。
然而,曾经成就侗族经济大跨步的事,目前正在制约着侗族经济继续大步向前走。“民族特色”四个字是把双刃剑,在吸引人们好奇眼光的同时,也由于不具备普适性而无法被广泛营销,从而使得三江旅游业多年来缓慢踏步。
在未来,三江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迎来转型和升级,例如侗绣与剪纸应当加入更多现代化元素,而非一味固守曾经的传统花样,与工业化大工厂生产之间的微妙矛盾也需进一步磨合,从而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比如将侗绣特色花样作为设计卖出,再利用工厂流水线大批量做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短袖短裤等。
而且,由于缺乏现代、科学、有效的宣传手段,许多手艺“酒香仍怕巷子深”,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甚至无从创收。而如侗绣等传统手艺,许多手艺人的制作方式仍停留在手工阶段,在如今的公产加工、智能化流水线作业时代,手工作品虽然质量略好,但是价格与效率方面差了不少,对非遗产品的销售创收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短视频、文字等多方宣传平台也应当被更好地利用起来,让三江侗族非遗文化的名声越传越远,让每一个美好的事物都得到展现。
除此之外,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目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侗绣与剪纸行业只有零星年轻人愿意从事,其中有天赋的、能做得好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多年之后,手艺消失的可能性让人毛骨悚然、暗生警惕。
但让人有所放心的是,相关机构和当地政府都在积极保护三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台了各种措施促进非遗的传承,例如设置传承基地,招募老手艺人对年轻人进行授课等等,从这些事情中,我们能够充分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
而侗绣博物馆馆长积极向故宫博物馆发展的文创产品取经学习,也体现了侗族非遗产品产业的从业人员已经渐渐知晓了问题,也正在黑暗中慢慢摸索着方向。但至少,我们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那么大概就值得相信。
人们总是心怀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幻想,这是人类成就伟大事业的重要推动力,而如今对于侗绣、木楼、风雨桥、神仙豆腐等等事物的幻想也是其一。像是展开翅膀,去拥抱太阳,如果翅膀并未融化,飞翔的人并未跌入海洋。
那么迎接我们的,就是落入心怀,被接住、被拥有的太阳。
它光芒万丈。
(侗情团队 文/朱奕璇 摄/团队全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53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