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赣南螺汾村的客家方言使用现状,尤其是青少年的客家方言使用情况,及背后隐存的当地对本土方言的情感认知、重视程度和传承意愿进行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总体来说,对客家方言掌握程度较好;但就青少年这一群体而言,对方言的掌握程度远低于其他人群;大部分人对方言在客家文化的根基地位的认知却与其与较低的情感认同和传承意愿有所偏离。从而,由调查分析出的现状引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和启示。
[关键词]客家方言;青少年;现状;解决对策;启示;暑期社会实践。
一、 引言
客家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汉语的一个主要枝干,保留了大量古汉语发音,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时,客家方言是维系客家族群的纽带,是客家人身份认同的标志。然而,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客家话式微,甚至有人统计说:客家话是世界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因此,在客家方言区开展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显得尤为紧要。通过对螺汾村的客家方言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相关情况、分析数据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二、 调研简介
1) 调研背景
客家话是汉族客家民系和99%以上畲族人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它有悠久的历史,较完整保留了古汉语发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客家话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同时,客家话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它联结大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然而,客家族群作为一个跨地域分布的民系,除粤东,粤北山区客家人聚居地较为集中以外,更多的客家人群更像是孤岛一样被各种语言包围。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人口迁徙速度加快和普通话的推广更导致客家方言使用情况等现状发生改变。甚至有资料显示近20年,全球会说客家话的人由6000多万减少到不足3000万,流失速度惊人。而螺汾村拥有多种方言县中的纯客家村,因此,进行了本次调研客家话现状的社会实践活动。
2) 调研目的
通过对螺汾村的客家方言现状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当地客家人客家话使用相关情况,深层次分析数据,进而提出对应解决对策。
3) 调研方法
1. 实地访谈法
2. 问卷调查法
4) 调研步骤
1. 实地走访螺汾村,细致地调查客家话使用情况,着重了解青少年客家话使用情况以及深层次原因和情感态度;
2. 走访螺汾村武术馆,讲授国学经典,以游戏的形式如“客家话版看图识物”了解青少年客家话掌握程度,并激发青少年对客家话的兴趣和重视;
3. 根据走访时得出的相关情况,及查阅资料来设计问卷初稿,并通过尝试调查不断改进问卷,形成最终问卷;
4. 网上发布客家话调研问卷,收集并统计结果;
5. 因填写问卷人数比例不均,线下补充填写一定数量的问卷;
6. 分析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结论,提出启示。
三、 数据分析
1) 概况
本次调研采用以随机抽样为主,辅之非随机抽样的配额抽样的抽样方法,以螺汾村为调研地,发放问卷232份,包括211份网络问卷和21份纸质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16份,回收率为93%。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人口统计学资料、客家方言能力、方言使用情况、语言认同和语言重视程度五类。
2) 定性分析
被调查对象的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在216个被调查对象中,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有所差异,其中男性占比59.26%,女性为40.74%;各年龄段比例相当。
3) 定量分析
1. 客家方言掌握情况
方言掌握情况包括是否掌握和掌握程度两方面,而掌握程度可结合“听”“说”两方面来衡量。为了更好地预测客家话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不仅关注总体情况,而且将更关注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将青少年与总体情况相对比。
在问及客家方言水平这个问题上,只有52.78%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地道,生僻的东西也懂叫法”,37.04%为“普通交流没问题,少用的就不懂”,“不太流利,勉强能讲”“只听得懂”和“听都听不懂”三者之和为10.19%。而调查到青少年客家话水平问题上,仅有24.07%为“地道,生僻的东西也懂叫法”,约52.78%为“普通交流没问题,少用的就不懂”,剩下三者之和约为24%,较总体增加了14%。
同时,在实地访谈中,也选了一些客家常用词汇对受访者进行测试。然而,即使十分常用,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或是不认识,或是直接将该词的普通话转变成客家话的声调,不是地道的客家话。如“老鹰”直接唤作“老鹰”,而非“鹞婆”。
由此可见,螺汾村客家青少年较之于整体水平,掌握程度大大降低,甚至有四分之一是无法用客家话交流的。
2. 客家方言使用情况
Fishman(1972)提出“语域理论”来解释语言的选择,并且分出了家庭域、朋友域、宗教域、教育域和工作域[1]。家庭通常被认为是方言得以维持的最后堡垒,如果方言在家庭中消失,就意味着语言转用的彻底完成。我们根据调查实际情况分为家庭域和以公共域为突出代表的其他域,通过对整体情况和青少年情况进行对比,探讨客家话近几代客家方言使用范围的变化,从而有参照地研究客家方言使用现状。
在调查语言选择时,只有47.22%的客家人不只在家庭域使用客家方言,在其他域也会使用;而专门调查客家青少年时,只有29.63%在其他域使用客家方言。而在家庭域也不使用客家话的:整体为12.04%;青少年却高达25.93%。
3. 方言认同和传承意愿
一个族群对其方言的情感认同会影响方言的在多语环境下的地位,进而对方言传承意愿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调查显示,有98.15%的被调查者认为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基础,即肯定了客家话在客家族群乃至客家文化的根基地位。而方言认同则通过“您在异地讲客家方言的感受”来表现,结果为37.04%认为“自豪”,61.11%认为“一般,就普通方言”,1.85%认为“丢脸”。也就是不到半数被调查者对客家话有强烈的情感认同,更多的人是持一种不在意的态度。由两个因素交叉分析得,对方言在族群地位的认知和情感认同程度偏差较大。在调查传承意愿时,结果与方言情感认同的结论相似,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认为下一代需要掌握客家方言,但他们对掌握的要求程度却不尽相同,超过半数的人觉得无需掌握非常标准的客家方言,只要能进行简便的交流或听懂即可。但这容易造成发音不断向客家话靠拢,渐渐失去了正宗音调,发音不断讹变,不利于客家话的保护和研究。
4. 影响青少年客家方言使用的因素
由前文调查数据可以得出,客家青少年的客家话使用情况较为严峻。为此,专门研究影响青少年客家话使用情况的因素。现将影响因素大致分为父母及家人因素、自身因素、客家话语言氛围和普通话或其他方言的冲击因素。
父母及家人因素。母语也称第一语言,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一般为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方言。而青少年最先学会的语言与幼时父母的家庭用语同质性很高。父母及家人因素又包括“是否愿教”以及“家庭用语是否客家方言”,约20%选择了“不愿教”,25%选择了“家庭用语非客家方言”。
王立(2008)指出,家长的语言期望促使他们为孩子营造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成为孩子语言成长的外在支撑。[2]有些父母出于子女的升学就业的考虑,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教授普通话,在家中营造与孩子说普通话的氛围。访谈中也遇到过父母希望孩子更好更快地掌握普通话,从小就只教孩子普通话,甚至叮嘱所有家庭成员不要与孩子说方言的情况。而人口的流动速度加快,地区交流的增多也增加了不同方言的人通婚,为了交流的顺畅,家庭中使用普通话或其他方言。
自身因素。7.41%的被调查者认为“孩子不愿学客家话”是青少年客家话使用少乃至不用的原因之一;28.7%则认为“孩子会但不愿说而逐渐生疏”是原因之一。这与青少年未认识到方言对族群的作用,方言认同淡薄有关。
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冲击。62.96%认为“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冲击”是原因之一。客家族群作为一个跨地域分布的民系,除粤东,粤北山区客家人聚居地较为集中以外,更多的客家人群更像是孤岛一样被各种语言包围。螺汾村也是如此,该县方言主要使用赣方言和客家方言。而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青少年将精力放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上,学校甚至规定禁止青少年在校内使用方言。同时,电视等传媒都使用普通话或其他方言,鲜少有客家话节目,客家话的语言氛围较低,一定程度降低了青少年对客家方言的认知和认同度。
四、 总结与对策分析
1) 总结
1. 客家方言掌握情况螺汾村客家人客家话水平总体较好,青少年客家话水平则有些令人担忧。而大部分青少年的语言使用形成“双言”格局,普通话与客家话相互补充。“双言”又称双层语言(diglossia)是就语言社会功能而言的[3]。双言社会中,高变体(Low variety)和低变体(High variety)分工明确:普通话作为高变体用于正式场合,客家话作为低变体用于非正式场合,家庭是保留客家话的主要领域。
2. 螺汾村客家话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为三个:年轻一代出现语言断层,越来越多人不会说客家话;客家话普化严重,很多词汇直接由普通话转为客家话音调来读;很多不太常用的词汇被忘记或不被知道。
2) 对策分析
1. 要保护客家话,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整理客家话专有词汇、俗语以及客家人常用口语,尽可能搜集全面的客家话资料,来编写客家话词典,让客家话的保护有基础,有支柱。
2. 要提高方言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要让当地人尤其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父母明确方言和普通话并没有高低之别,学习客家话与学习普通话同样重要。只有从观念上明确客家话的地位,才能在实际的教育与学习中取得成效。并且,要在家庭内部做好客家话的传承。
3. 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构的积极作用,当地学校不应该禁止学生说方言,反而应该在基础教育中融入方言教育,可以在学校适度举办方言推广活动,如客家话比赛,客家话讲座等。也可以将客家话独有的词语、民歌编入当地教材中。
4. 充分发挥民间机构的作用,整理当地文化习俗、俗语,探索当地文化背景以及方言语音语调形成原因,同时也要鼓励民间方言保护组织的发展,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推动客家话的传承。
5. 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支持整理有价值的资料,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如推动客家话进校园,设置保护客家话奖励资金等活动。同时,也可以讲客家话的保护与当地产业结合,如在旅游业中融入客家话体验,设置与客家话以及客家文化背景有关的演出,在景区赠送客家话相关纪念品等方式,用这种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客家话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44-147.
[2]王立.语言期望与中小学生的语言成长[J].语言文字应用,2008,(4):39
[3]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6.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57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