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话苗岭枫语”——南师马院学子深入贵州凯里及附近地区调研非遗扶贫举措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的命脉。”而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苗族文化面临日渐衰微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基于非遗传承与脱贫攻坚实现双赢的工作思路,文旅部等部门实施研培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贵州省制定《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2018年7月,文旅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下发《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要求选取确定“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学习传统工艺,有效促进就业。凯里市作为贵州省黔东南州州府,积极响应国家“非遗”扶贫号召,推进非遗扶贫工坊建设,与此同时,与凯里市相邻的雷山县成为全国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为深入了解凯里附近地区非遗扶贫工作的开展现状,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苗岭枫语”非遗扶贫调研实践小组以的非遗扶贫政策为导向,以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立项的国家级大创项目《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微课的开发、应用及微课资源库构建的实践——以凯里市部分中学为例》为依托,“苗岭枫语”非遗扶贫调研实践小组于8月中下旬深入贵州省凯里市及附近县城的苗族村寨开展实地调研,以期了解苗族非遗与脱贫攻坚能够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在五天的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团队深入贵州省凯里市及附近县城的朗德上寨、朗德下寨、麻料村、控拜村、羊排村、羊排小区、猫猫河村、湾水村、洋排村、格种村等十数个苗族村寨。走访县、镇扶贫办、村委会、非遗传承人、非遗扶贫工坊和苗族村民,了解苗酒、苗药、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藤编技艺、苗绣、马尾斗笠、苗刀、苗族木梳、苗族花兜等苗族非遗传承现状与非遗扶贫工坊建设的相关情况。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非遗扶贫政策出台一年多以来,凯里市及附近县城的苗族村落取得了许多成就,也有许多不足。当地依托政策优惠与政府补贴建立了不少非遗扶贫工坊,带动非遗传承人和民族手工艺人“回巢”就业,对非遗传承与脱贫攻坚起到了良好的带动效果。但由于政策出台时间较短,很多非遗扶贫工坊还处于方兴未艾的创始阶段,工坊建设刚刚成熟,还未形成大规模的带动作用,目前在扶贫方面做出的成绩还十分有限。同时,部分村寨由于地理位置过于偏僻、交通不便或扶贫资金落实较为滞后,非遗扶贫工坊建设还未成熟,但是总体来看,非遗工坊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未来可期。
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对凯里及附近地区的“非遗”扶贫政策及落实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非遗”扶贫工作充满信心,了解并喜爱上了许多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立志为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案:“苗岭枫语”非遗扶贫调研实践小组
图片:“苗岭枫语”非遗扶贫调研实践小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60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