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纪实:柯昌全——扶贫关怀,浪子回头
通讯员 黄艺芝
近期,陕西师范大学白河“三苦”党建实践调研团队赴特大山洪受灾区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到了柯昌全的感人事迹。
柯昌全,是刚被特大洪灾侵袭的白河县裴家社区三组居民。
几年前,他是裴家河出了名的 “赌鬼懒汉二流子”。整天从东头逛到西头,不是斗地主就是打麻将,走到哪儿就吃到哪儿。街上的乡亲们见了他都没得好脸色。
他也到山西、山东去踩过煤挖过金,都因为吃不了苦受不了罪,挣一点钱就往回跑。身上有几块钱了,往牌场上一坐,不输完不罢休,到最后欠一屁股账,逼急了又往出跑。
就这样,他年轻力壮的混得没人粗没人高,在街上走,背后总有人说:“看,二流子又回来了,三四十岁了,连媳妇都混不到一个,咋好意思到处逛的?”其实混的不如人,他自己也晓得脸没处搁,可哪个晓得他也有一肚子苦水。
三十岁前,尚且年幼的他住在山垴上,几个哥哥成家后分开另过,看他没成家就给他分了两间土房子,说以后好找个媳妇。后来五六年间,亲友们帮忙相过3次亲,第一个说他个儿矮了,第二个说住的偏僻,第三个说属相不合。其中原因大多是他住在山上,家里太穷又有一身的坏毛病,才有了各种说道。
三次恋爱失败,他已过了而立之年,觉得光棍一条没啥指望了,不如看开些混一天算一天。
此后,他干脆不出门打工了,天天找人打牌。赢了钱不当回事,吃喝都在馆子里。输了就厚着脸东求西借,日复一日,账越该越多,牌友们拿白眼看他,开店的见了他就躲。混到这一步,家族亲朋都骂他“不成器”,于是“懒汉二流子”成了他的代号。
柯昌全在大会上向乡亲们讲述脱贫故事。
08年,山上那两间没娶来媳妇的土房子也垮了。他就在裴家河租了两间房屋住下,又把老母亲和一个失去父亲的侄儿接到一起,算是组成了一个家。
09年秋天,侄儿上学时摔断了胳膊,接到老师通知时,他正在牌桌上输的身无分文,跟牌友借钱,任好话说尽都是两字:“不借!”。又去求亲戚,亲戚叫的比他还穷,两个字:“没得。”最后是兴达公司经理李自有借了两千块钱给他的侄儿做了手术。这件事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破罐子破摔被人看不起的滋味。
都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可懒惯了的他,山上的几亩坡地早已退耕,以前政府组织各种学习培训,他都懒得参加,没学到一技之长,想干点事太难啦
后来,兴达公司在裴家建设新型社区,工地上需要劳力,村支书李加寿和当时的村主任朱明才就劝他说:“家门口搞建设,不跑远路就能挣钱,一定要把住机会,再不能瞎混了!”他这个时候也晓得,真的不能像以前那样瞎混了,就在工地上当小工,虽然挣得少,却是靠劳动自食其力。
2014年,扶贫政策的春风吹来,他被识别纳入第一批扶贫之列。他晓得“贫困户”三个字并不是光彩的字眼,每次通知贫困户开会都觉得脸红,反感三天两头的填表、盖章、签字,有几次甚至跟帮扶干部甩脸发牢骚。
让他深受感动的是,镇村干部三番五次,不厌其烦的给他找致富的路子,想增收的办法。裴家社区建设中,一些配套设施需要完善,镇干部胡世杰就安排他去做。村主任徐勋军还多次找工地负责人帮他联系活儿干,后来他也主动去找事做。村里开会学习时,他主动参加;和乡邻在一起时说的不再是喝酒打牌那些话题,而是怎样才能把日子过好。
我的脱贫故事村村行宣讲活动走进白河。
2015年寒冬,对他来说是个温暖的春天。经过群众评议,他们一家没花一分钱,被安排住进了社区75平米的安置房,室内炉灶齐全,生把火就感受到满屋子的温暖。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擦着眼泪说:“新旧社会,哪见过这样的好事哟!儿呀,你要好好混噢!”
住进了新房子,也真正开始了他的新生活。社区人多,各人都在寻找不同的致富门路。他住的特困户安置区,一般都是孤寡病残有智障的人群,这些人中有的不会用液化气,有的不会用热水器,有的甚至不会开门……这些人住在一起,环境卫生也是个大问题。所以他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后来,社区领导们就干脆安排他当安置户组长,负责这些事情。有事儿做了,也有了过好日子的念头,身上充满了使不完的劲。
在他变“勤快”后,乡亲们对他的态度也在变,从乡亲们的眼神里他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更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今年春,村里配一名生态护林员,村支部就推荐了他,这样一年能拿5000块财政工资。还能在附近打些临工,一年也有上万元收入。
他回想以前白白浪费的大好时光,常常愧恨不已,是党的扶贫政策让他幡然醒悟,是各级干部的真心帮扶给了他振作的勇气。他要通过双手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走向幸福的新生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60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