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 背景与意义
我们是活在新世纪的大学生,所以我们必须要与国家的建设发展相接轨,要时时刻刻关注国家的最新动态,当然,也不能仅仅是关注,最好是能够实实在在的去感受。虽然作为大学生还是以学习研究为主,但是在我们有时间的时候也应当去体验下社会,而暑期社会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可以让我们深入渗透,加深了解的机会。正因为有了这个机会我们可以去调研许多的课题,在调研中学习,在调研中思考。
我们是南京师范大学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小组,我们正在做的是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调研,为了了解国家目前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我们来到了浙江嘉兴,在这里我们将展开为期九天的调研之旅!
新农村建设,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对他你是否陌生又熟悉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吧!
改革开放,党和政府在调整工农和城乡关系方面,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第二次是20世纪末进行的农村费税改革,核心是为农民减负,赢得了民心。第三次是党的十六大之后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和“两个趋向”的论断,其核心在于矫正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分治的法制和政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全面推进农村工作。
农村建设其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议题和理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晏阳初等久曾大力提倡通过乡村的建设运动来改造中国乡村的落后的面貌。如今,乡村建设又被作为新时代的农村发展的议题重新提出来,具有新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1)时代背景:
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中国众多的分散经营的农村要怎样去适应全球化这一大背景的变迁呢?
(2)现实背景:经济和社会在快速发展和转型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隔离的格局越来越突出和固话。
(“美国5%的家庭掌握了全国60%的财富,而中国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因此断言中国的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从《中国统计年鉴2005》可以看出,从1990年开始城乡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差距快速扩大,到2004年差距已经到了3倍以上,其中农村为3000元,城市为9400元左右。)
(3)知识背景
大量关于三农研究的知识存量,对三农发展的战略选择或政策决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为政策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考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73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