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荆楚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荆楚红色印迹团实践团队抵达于都。刚一出站,便感受到于都交通运输系统的便捷以及运输站点的热情服务。分外晴朗的天空,仿佛是为迎接我们的到来,阳光也照得人精神抖擞。赶往住宿后,顾不得一路的奔波疲惫,放下行李便开始了我们的红色之旅。
整理好心情,带着内心的那份美好与崇敬迈入了纪念公园的大门。进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阔的于都河,它不似我想象中的惊涛骇浪,相反却是水波不兴。但你可曾想到?正是这样一条宽阔流淌的大河,却成为了中央红军踏上战略转移之路的新起点,为历经艰难险阻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壮举拉开了序幕。
伫立主题雕塑前,领悟浓浓军民情
进入公园往前走,一块主题雕塑坚挺地屹立于纪念园,雕塑上几个大字十分醒目——长征从于都出发。雕塑正面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的场景清晰可见,背面画像则流露出于都人民送别出征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简简单单的雕塑虽然于风雨中沉默不言,但它却承载着于都永不泯灭的红色精神。用手触碰,用心感应,它似乎正向你倾吐着当年的动人故事。“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看得入了神,脑海中便浮现出《十送红军》的感人歌词,仿佛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当时战士渡河时的壮烈场面以及民众的不舍深情。烽火时代的长征已然结束,而新时代的长征亦已出发。
驻足纪念广场,回忆长征漫漫路
纪念广场内,耸立着一座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碑前摆放着各到访代表团敬献的花篮。在碑前,铺设着一幅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该路线图记录着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直至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三大主力成功会师的所有征程要线。跟随指导老师的讲解,结合所学历史,脑海中不由涌现出征途中不少战役的场面。此时心中暗自发问: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即使饱受战火的煎熬,也依然不肯放弃丝毫胜利的希望?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份责任吧,一份对祖国与人民的责任。
不知不觉,竟下起了阵雨。趁着在树下避雨的闲隙,我们观看了习近平主席到访于都的视频。从视频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主席对于都的独特情怀以及对红色精神的珍视。即使长征已经结束,但长征精神永不能忘,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记先辈们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更应该将此精神运用于新时代的长征中。
望长征渡口,悟长征精神
从纪念广场直行便来到长征渡口,在解说员的详细讲解下,切切实实地体会了一番长征出发的艰难。“为了躲过敌军的侦查,战士们深夜架桥,拂晓拆桥,掩埋沙滩足迹,一步步艰难地完成转移。”解说员如是说道。听完解说后,意犹未尽地向河面望去,心中不由对渡河战士心生痛惜之情。如果没有他们不畏艰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付出,就不会有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新局面,也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更不会有如今繁荣的和谐社会。
此刻,我很庆幸自己来到了于都这片土地,因自己是一名中华儿女而自豪,更为自己将来作为一位国家建设的接班人而骄傲。长征虽然远去,但长征精神永垂不朽。新的长征号角已经吹响,就让我们继续发扬老一辈的长征精神,扬帆远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75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