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冯向前)8月20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赴湖北省襄阳市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襄阳市艺术研究所,了解襄阳花鼓戏这一地方剧种的前世今生以及研究情况,下午来到襄阳市博物馆,感受这一古城的文化脉搏。
襄阳花鼓戏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与艺研所所长进行深入交流(供图:刘雅)
襄阳花鼓戏,也叫“北路花鼓”,属于“打锣腔系”,演出采用“一唱众和,锣鼓伴奏”,是一个极具浓厚的襄阳地方特色的传统剧种,对省内其他剧种都有影响。孕育于当地的民间艺术活动,遍及鄂西北各县,在群众中已有较规广泛的影响。但由于时代变迁,这一剧种一度消亡。1983年、1984年湖北省有关部门曾多次派专家深入到襄阳县东津、朱坡等地搜集采录襄阳花鼓戏资料。从1985年起,襄樊市文化局、襄樊市艺术研究所便承担了《中国戏曲志·湖北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等十大集成、志书中【襄樊篇】的编撰任务,多次组织专班对襄阳花鼓戏等剧种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收录整理,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工作,如今已开花散叶。《盘夫索夫》、《放风筝》、《逼休》、《看课》、《宋玉悲歌》、《长山壮歌》等新作品广受欢迎,襄阳花鼓戏重新焕发生机。
襄阳花鼓戏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查看襄阳花鼓戏的相关资料(供图:刘雅)
了解到为拯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付出的努力,成员们都很有感触。关于拯救过程,访谈中艺研所所长任晓云提到这样一句话:“再多的人,再多的钱,老人没了,都无从谈起。没时间给别人解释,也懒得解释,我们就是给时间赛跑。”襄阳花鼓戏早期的拯救过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困难重重,但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拯救团队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无畏与开拓精神走访大量老艺人、录制大量音频等,为襄阳花鼓戏的传承提供了现实基础和重要保障。
襄阳花鼓戏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参观历史文物(供图:刘雅)
下午,团队成员们来到襄阳市博物馆进行参观。襄阳市博物馆位于襄阳十字街,建筑面积97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3200平方米,布展的971件文物均出土于襄阳地区。整个展厅按历史顺序分为史前时期的襄阳、先秦时期的襄阳、秦汉时期的襄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襄阳、隋唐至明清时期的襄阳,共五个单元。襄阳作为一个有28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拥有数万件珍贵文物,博物馆的所在地昭明台是襄阳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号称全国最长的仿古文化街的龙头。襄阳历代均是兵家必争、文人墨客云集之地,地面地下文物十分丰富。博物馆现有文物一万多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古字画、古籍石刻珍藏丰富见长。一名文物专家介绍:“唐代名家吴道子画的孔子像、唐代诗人王维画的孟浩然像石刻等都堪称国宝。青铜器物数量也居全省同类城市之首。襄阳市博物馆在极大程度上集中了襄阳地区现已发现的几千年的艺术精华和历史瑰宝。
襄阳花鼓戏暑期社会实践队员在襄阳市博物馆门前合影留念(供图:刘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77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