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魏巍学府,七秩芳华,长歌奋进…值船舶工程学院成立70周年之际,大工老校友席龙飞返校演讲。
2019年6月15日,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赴辽宁省大连市“云行天下·船承”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队长赵光义的带领下,采访了席龙飞教授。感受老一辈大工船舶人的工匠精神,感悟大工红色基因。
刻苦敢闯,不忘初心。
“我的家庭观念不是很深,地主出身,但从小就出来闯。像《团结就是力量》、《大生产》这些歌就是在游行的马路上,和国民党斗争的时候学的。到解放区以后,19岁入团,在班上是团支部书记。24岁入党,如果不是表现突出,那是不可能的。我父亲学于张学良为校长的东北大学土木系,我们家也可以说是书香世家。在日本侵占东北以后,以父亲的学历,混个一官半职不难,那当然是汉奸。但他选择了当小学教员。因为不学日语,受命令辞职处分,不得已才回家种地。
席教授讲到当时他们的专业老师多是兼职的,也没有教材,讲义是从英文、俄文翻译的一大厚本。但他们没有抱怨老师教的不好。讲义消化不了,就按章节分工,自行编写一本讲义。复习时就看自编的讲义,自学能力很强。50年代政治运动很多,但大家学习还是很认真,考试几乎都是口试,可以说没有作弊的。
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从预科升大一时,选船体专业就是因为新鲜,随便选的。造船系有两个专业,轮机和船体,船体专业没有教授,是冷门。实际上那时国内国外学习造船的不到两百人。在大连读大学时,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老师是一位姓高的老师,他后来搞潜艇,成了无名英雄。大连理工大学的造船专业是他撑起来的。我们的专业老师多是他从造船厂请来兼课的。我很崇拜他的艰苦创业精神。求学的时候没怎么想将来一定要在造船上有所造诣,努力就是了。我对船的历史比较感兴趣,当助教编教材时,我就尽量搜集古代船的情况。1963年迁系到武汉,1964年就写出了《船舶设计原理》教材。编写教材我是从当助教时开始的。我认为写教材对教学对教师本人都是有益的,你需要看很多很多资料,在理解和掌握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我认为这是当教师的基本功。”
席教授选择船舶专业,并为船舶专业做出贡献
呕心沥血,兀兀穷年。
“进入21世纪,我们的学术团队先后多次参加古船的考古发掘,测绘、研究并提出报告。还为澳门海事博物馆、嘉兴船文化博物馆、淮北市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复原设计了20多种古船模型。这几年还为有关单位做过仿古船设计并参与建造。为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撰写了多篇论文。论文经常是论辩式的。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基础工作,没有这些基础,怎么能写出专著?目前,我以为写作是我的主业,已经与出版社签约,明年要交出《中国造船通史》的文稿和图稿,其他的活动都只能是副业。近年有很多报道,往往是把别人的业绩加在我的头上,其实并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我80岁的人了,临走之前我得留下点东西。”
席教授为了写《中国造船史》,泡了两个月的省图书馆,每天早8点进去,待到中午12点,下午2点开馆后再去,一直到闭馆才出来。周末出门时就带个面包,在里面一呆就是一天,因为星期天中午不闭馆。积累下来的厚厚的笔记,都是一点点抄下来的。
真情寄语,感人肺腑。
“我的专业是船舶设计,搞造船史30多年,船舶设计学到什么程度我才敢去研究造船史呢?交大、大连理工大和我校都有一本《船舶设计原理》,他们的两本书都找我去主审,说明我在这个领域再水也水不到哪里去。所以要真正扎实学好自己的专业,才能有所深入。”
席龙飞教授对我们采访的同学深情寄语,肺腑之言令大家受益匪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86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