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澄县经典,共筑精神家园
清晨,太阳在鸡鸣的催促声下,慵懒的伸伸胳膊,微笑着射出第一缕光辉。那道金灿灿的线,暖暖的照进房间,把整个房间映成金色。那是一片让人眼前一亮的颜色,清晨的精神振奋,也由此而来。今天是周末,没有充斥着孩子们银铃般笑声的校园有了难得的静谧。老师们都早早起床了,决定利用难得的周末去探索澄县的文化遗产,感受这个古都小城的历史魅力。
大约四十分钟的路程,队员们从赵庄镇来到了县城中,很快就找到了澄城县文化馆。一踏入文化宫,铺面而来的冷气,和与室外阳光形成鲜明对比的昏暗室内,让人一下从初夏的热与疲惫中解放出来。一进门,空旷大厅浑厚的文化气氛和两侧隐藏在暗处的服务台都给人沉默的讯号,瞬间从外界的燥郁中转为置身浓厚历史气息的室内。
澄城县不愧是一个历史文化小城,文化宫的一件件文物和精美的非遗文化遗产作品马上吸引了队员的眼球。澄城县的尧头窑是陕西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尧头陶瓷品种丰富,艺术价值很高,被专家誉为“地道的黑珍珠”,“黄河之精,华夏之灵””,随着解说阿姨的脚步,队员们流转在这些黑瓷之间,感受着先辈们的鬼斧神工,这些陶瓷造型粗中寓巧,朴而不俗,色黑如漆,充满着浓浓的泥土气息。澄县的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也在2006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看完陶瓷,队员们又来到了刺绣的世界,看着那一幅幅绝妙的刺绣作品,仿佛看到了五彩线在刺绣姑娘手中飞舞,飞舞出一对对鸳鸯戏水,一簇簇牡丹吐艳,一朵朵莲花招展……,澄城县的刺绣在衣食住行,婚嫁礼品,生子庆寿,丧俗祭祀的民俗活动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来自农夫村姑之手的绝妙创造。袒露了北方勤劳人民的淳朴情怀,凤戏牡丹枕顶。坐莲娃娃裹肚,瓜瓞绵绵围嘴,每一件作品都倾泻着澄县人民队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解说员滔滔不绝的讲述着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我们澄县的刺绣在2008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气中透露中骄傲和自豪。
队员们还参观了澄城县的面花,皮影,剪纸,手绘门帘……,一件件巧夺天工的作品都给伙伴们留下来深刻的印象。文物和手艺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史书可以含糊其辞,但沉默的文物和那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却会带人们接近最真实的过去,去感受澄城县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恋恋不舍的离开文化宫以后,队员们带着满满的惊叹回到了赵庄镇,在村民的帮助下找到了澄城县的花馍传人和剪纸传人。做花馍的雷榜样师傅热情的把大家带到了她的小店里,虽然小店里很简陋,但是在面案上还摆着刚刚正在风干的花朵配饰,雷师傅告诉队员们这些花到时候会插到面团上当装饰品。了解到一个相对简单的花馍大约只卖四五十元钱,“农村人没得钱,我做花馍已经够养家糊口了,主要是热爱,我七八岁就开始学做花馍了”,雷师傅满带笑容的说,语气充满了自豪。还给队员们拿出来当年的证书来看。多么朴素但又执着于花馍手艺的一个非遗传承人啊。
拜访完花馍传人以后,在村民的引导下,队员们又找到了澄城县剪纸传人耿相花奶奶,奶奶已经76岁了,但是看上去还是充满了活力。一进家门,大家就被震惊了
耿奶奶的家是那种老式的窑洞,只有爷爷奶奶两个人住,但是房间很干净温馨。墙上贴满了奶奶的各种作品。十二生肖,花开富贵,蝶恋花,凤戏牡丹……,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竟可以创造出那一张张惟妙惟肖的艺术品,真使人叹为观止,奶奶为队员们展示了她的很多大型作品,每一幅都汇聚在奶奶的心血,完成这样一幅大型作品起码要两周时间。“我老了,一直坐一直剪的话,眼睛和腰背受不了,就不能像年轻的时候那样剪纸了。现在就希望我孙女能好好学习剪纸,能帮我们把这手艺传承下去啊,这都是老祖宗的技艺,我6岁的时候就和我姑姑一起学剪纸”,耿奶奶慢慢的讲述着,队员们早已被这一幅幅令人震撼的作品所打动了。淳朴醇厚,精细秀劲,灵秀精巧的剪纸作品给这个小窑洞增添了无限生机,展示了奶奶的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剪纸技艺。
拜访完两位传承人后,队员们都感慨万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手艺与文化正走的无声无息,“手艺人”这一称呼也离人们愈来愈远。很多老行当也随之逐渐消失,透过这些消失的传统手工艺人,可以感受到乡村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还有和雷师傅和耿奶奶一样 的万千文化传承人,他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传承和延续传统手艺,让这些手艺成为澄城县的一张闪亮的明信片,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几乎每一项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有坚守的感动,有不被理解的辛酸,有历尽艰辛后被肯定的欣慰。每个非遗传承人在用自己毕生精力书写一篇关于传承的伟大诗篇,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像他们一样,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在领略非遗之美的同时,一起留住我们的文化之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94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