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读“六尺巷”,习礼让情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礼行青春

海孜村小学的又一个普通的早晨,狭窄的教室里,纤秀的老师拿起粉笔开始写字,一首小诗跃然于黑板上,“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传来,为清晨又添一份活力。

孩子们正在读的这首诗叫做《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作者是张英,也就是流传了百年的“六尺巷”故事的主角。六尺巷的故事每个人都不陌生,其中的“礼让”文化经久不衰,即使在今天也依旧给予人们很多启示。而今夏,安徽师范大学赴濉溪县临涣古镇“礼行青春”实践团队以“礼”为中心,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寻找“礼”文化,以传统诗词课为载体,带领孩子们领略诗词之美与礼文化之美,小小的“六尺巷”无疑成为其中重要的一节。

知人论世 趣味导入

负责这堂课的实践队员程琛,深知如果要让学生们更透彻地了解这首小诗,就应该好好地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知道了这些基础的背景,学生们才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所谓“知人论世”,就当是如此。但是,队员们这次所教的孩子都是低年级学生,这个年级的学生大多都比较贪玩,喜欢有趣的事物,“所以干巴巴地介绍背景根本引不起他们的兴趣”,说到这里,程老师表示备课时着实费了一番苦心。但她又表示,这首诗本身又与“六尺巷”的故事联系紧密,可以尝试着以六尺巷为切入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清朝时,就在我们安徽桐城这个地方,有一户人家姓吴,他们在建房子时,越过了邻居家的地界,占用了他们的地方。邻居家姓张,也是个大家族,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很生气,正好家里有个人在京城做大官,于是他们就写信给在京城里做官的张英……”老师的语言叙述语言朴实,但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期间又几番与孩子们互动,之前一个个因为刚上课而好动的小朋友们都专心投入进来了,一双大眼睛紧紧盯着老师,专心地听着老师说的故事,迅速地进入了状态。

但是老师并没有将六尺巷的故事完整讲完,而是只说到张英写诗回家这件事,就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到了作者身上,介绍了相关背景。“我觉得这样学生们会更乐于接受所学到的知识。”谈到为什么这么安排时,程琛回应道。

图为授课老师在介绍诗词背景。 安徽师范大学 何秀婷 摄

循循善诱 礼之情切

介绍了基础的背景之后,老师将话头止住,问了正在认真听课的孩子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张家人看了这首小诗的时候,深感愧疚,就将墙基向后移动了三尺,那么有谁知道,吴家人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的这个问题刚抛出来,就有一位小姑娘积极地举手站了起来:“我觉得吴家人也会将墙向后移动,不会再占着张家人的地方。”当老师询问原因时,孩子自信地回答道:“因为吴家也是一个懂礼貌的家族!”

老师欣慰地点点头,底下的学生们也发出了赞同的声音。在欣慰的同时,老师又接着把“六尺巷”的故事说完:吴家人知道这件事之后,也将墙向后移动了三尺,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六尺巷”。

接着又有一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们:你们有通过这个故事学到什么了吗?孩子们先在底下相互讨论一会儿,又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一个个声音十分响亮:“我们应该要学会礼让!”“我们应该要学会合理地交流!”……答案五花八门,但都不离“礼让”这个关键词。

负责这堂课的程老师说,其实这首小诗的内容很好懂,关键是通过这首诗的背景内容能让孩子们知道“礼让”的故事,知道“礼让”的重要性,这才是她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礼让,‘礼’的意蕴,通过故事启发他们,让他们自己感悟,比我空口说出来要好的多得多。”

图为小女孩回答“六尺巷”相关问题。 安徽师范大学 何秀婷 摄

寓教于乐 共学礼让

在正式上这堂课之前,团队通讯员看到了老师的备课笔记上有一条“给孩子们播放《六尺巷》歌曲,并且让他们在歌曲中找出有关礼让的词”,当问及这条安排时,授课老师很坦诚地说:“我这样是为了丰富他们的视听感受,让他们接触不同的媒介,获得不一样的感受。而且这也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兴趣,毕竟那时候课程已经过半了,需要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果不其然,当老师将这一想法在课堂里提出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又正襟危坐了起来,期待着接触新的内容。歌曲在手机中缓缓倾斜,磁性的男声悠扬地唱着,孩子们一个个都专注地听着,感受着藏在歌曲中的“礼让”文化……

图为授课老师批改当堂作业。 安徽师范大学 何秀婷 摄

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首小诗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这堂诗词课虽然只有短短的45分钟,但却给孩子们带去了不一样的感受,也让他们初步了解“礼让”的内涵,懂得“礼让”意义,日后在生活中也学会“礼让”,成为一个懂礼讲礼的人。说起这个目标,程老师觉得虽然目标很大,她可能也只是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但她真心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这堂课上学到一些东西,一些不应该被磨灭的东西,一种中华民族应当永远流传下去的美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02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探普话瑰宝悟传承使命,践青春之行筑文化新光

1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言启星芒实践队”于1月14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兴隆文化园展开普通话推广活动。作为实践队的一员,在参与去文化园推广普通话的社会实践后,我收获了许多…… 言启星芒实践队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说普话进乡村,架桥梁新发展

普通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优秀的文化典籍、文学作品等都是以普通话为基础进行创作和传播的。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 言启星芒实践队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青春践行,共话未来

为了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身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提升高中学子对曲阜师范大学的认识,通过分享自身的学习经验搭建大学生…

探普话瑰宝悟传承使命,践青春之行筑文化新光

1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言启星芒实践队”于1月14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兴隆文化园展开普通话推广活动。作为实践队的…

说普话进乡村,架桥梁新发展

普通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优秀的文化典籍、文学作品等都是以普通话为基础进行创作和传播的。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更好地…

观场馆缅怀先烈,承精神砥砺前行 ——我院学子赴徐州市小萝卜头纪念馆参观

2025年1月20日中国矿业大学昭明实践团的同学们前往位于邳州市的小萝卜头纪念馆参观学习,开展主题为“冬日红韵行:拓红岩精神…

回归家乡,缅怀革命先烈

中国青年网济南1月17日电(通讯员王太瑞)为传承红色基因,牢记使命,激发人们爱国热情。1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

最新发布

西科学子走进不一样的大学
7月18日西安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延安市志丹县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大学旧址,进行参观学习,领悟其中的红大精神。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前身为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创办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32年改称中国工农…
西安科技大学实践团走进长征胜利纪念馆
7月19日下午,西安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市吴起镇参观学习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进入陕北的吴起镇,胜利地结束了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里不仅中央红…
南师泰院三下乡: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时间如白驹过隙,眨眼间大二的时光悄然消逝,回想起自己的大一大二,碌碌无为。想想毕业以后找工作,自己的简历上一片空白,压力山大啊。闲暇时,总是会对自己说:“假如当初的自己能够多…
淮阴师范学院开学典礼圆满结束
9月3日,淮阴师范学院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于长江路校区翔宇广场隆重举行。校领导朱汉清、焦富民、施军、韩同友、周军、赵宜江、李仁和、杰出校友张元贵出席开学典礼。各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以及相关老师也参加了…
滁州学院学子赴滁州进行消防安全及预防火灾隐患
6月28日下午,“纪念建国70周年关注滁州消防”2019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滁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举行。参加仪式的社会实践团队是“赴滁州消防安全小分队”。在启动仪式上,滁州学院辅导员童子祥说:他希…
纪念抗战胜利 重温红色基地
9月3日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在这样一个庄严而神圣的日子里,赴镇巴县泾洋村进行乡村振兴调研的党员们奔赴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烈士陵园进行了一次红色之旅。镇巴县城四面环…
石大学子赴牟平革命烈士陵园,重温红色烟台的峥嵘岁月
7月29日,红色精神传承调研队的队员们怀着对烈士的庄重的缅怀之情,来到了牟平革命烈士陵园,参观了烈士纪念馆。在纪念馆的一旁,伫立着牟平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塔呈方锥形,塔身正下方白理石上刻“民族魂”…
走访石油产供销环节 连接油品升级上下游 ——中石大学子赴东营调研
为详细了解油品升级对油品的生产环节及东营当地汽车行业的影响情况,9月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级重点实践队柳成荫实践队来到了中国石油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以及当地的4s店进行走访调研。实践队队员在采油…
东南大学红色足迹团社会实践总结
东南大学红色足迹团深入沂蒙革命老区的乡村、社区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在兰陵县以“建功新时代”为主题,主要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建档立卡贫困户等特殊家庭学生举办了暑期科技夏令营、农技培训推广、农业…
南航学子进车站,温暖票务暖人间
南航学子进车站,温暖票务暖人间(通讯员王萌萌)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实践“温暖票务”团队在2019年7月10日到12日期间前往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