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不然,当随着阅读面的不断扩大和知识量的日渐增长,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读万卷书胜过行万里路。一个学期,17次授课,从戏剧到小说,从课堂教授到课下交流,您带我们畅游在明清文学的知识海洋里,学习于书本,最后又回归于生活。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芜湖“聚焦平凡教师,纵观教育变迁”实践团队的组织下,我有幸前往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对教授古代文学的武道房老师进行了采访。
与其说是采访,倒不如说是一次师生间的愉快交流。第一次与老师进行课下交流,正式见面前曾无数次想象,到底什么样的办公环境才能与老师的文人气息相匹配,直到踏入办公室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愚钝,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一个装满古典文献的书架,足矣。老师简单的办公环境不禁让我想到《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位真正的学者,知识是最好的武装,而不需要过多的外物来修饰自己。
(诗学研究中心武道房老师简单的办公室。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倩雨 摄)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交流过程中,老师多次提及读书,并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层面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读书的内涵、意义和方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生而无知,而书,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即是一个积累知识,去除无知的过程。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是涵养静气的摇篮。当被问及新时代的大学生与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时,武老师回答道:“现在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单纯’。处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大多数学生抵制不了身边的种种诱惑,不能用一种纯洁的心态去靠近本真生活。唯有多读书的人,心无挂碍,思无羁绊,灵魂也随着阅读逐渐变得纯洁,变得优雅。”老师的教诲醍醐灌顶,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也许就不会有太多的浮躁。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看到老师堆满古典文献的书架,我沉默了。想起课堂上老师问到有多少人读过四大名著时,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不读书是所有教师不愿看到也最害怕看到的一幕,老师回忆说他上大学的那个年代,课程不多,一天的时间通常一半用于上课,一半用于读书。“尤其是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读古今,读中外,读经典,读名作,从鲁郭茅巴老曹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大家,我在本科阶段几乎都读过,这对我现在的学术研究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老师回忆道。
的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时候我们非常吃力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小论文,磕磕巴巴,半天憋不出一个字。因为我们读的少,阅历浅,缺乏写作的源泉。但随着日积月累,当你的阅读面不断扩大,知识量增长到一定阶段时,写东西自然而然就能够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面对浩瀚如海的书籍,我们时常会问,我到底该看什么样的书?拿到一本书是应该细细品味还是随便翻翻?对于这个问题,老师认为:“书没有时代和国籍的界限,处于本科阶段的你们,还是要涉猎广泛。至于读什么,就读经典,读大家,要知道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大家之所以能被称为大家,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然后在这个范围里去挑更加经典、有名的著作去阅读。”
老师还告诉我们:“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遇到一本好书,切记不可囫囵吞枣,要反复阅读,仔细去品读其中的韵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这个道理和期末复习是一样的,要想更好更快地去理解和记牢一个知识点,除了一边阅读字面意思,一边思考深层次的内涵外,别无他法。
(武道房老师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方法。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倩雨 摄)
两个小时的交流,可能需要我用一生去理解。我想我再也不会去追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脚步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抵达。打开一本书,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旅途中,我们上观天文,下游地理,左揽九天,右察五洋。凡是眼睛所到之处,皆是我们的领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05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