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总书记提倡“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将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广西是一片富有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湘江战役”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湘江战役这段红色历史,8月29日,广西师范大学桂在知心团队的四名成员来到湘江战役最大的纪念馆——-桂林兴安县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进行调研,探寻红色遗迹。
初寻红迹
桂林兴安县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坐落于兴安县城西南1公里的狮子山,占地面积180多亩,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广西廉政教育基地、高校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基地等。游客接待中心的服务人员介绍说,湘江战役纪念碑园每年都会接待一些高校组织、单位群体前来学习参观学习。
一进园,队员们就被高大宏伟的群雕所吸引。群雕为灰白花岗岩雕凿,由四个巨型头像和五组浮雕组成,为全国革命理纪念碑园之最,它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的壮烈情景。站在群雕之下,讲解员根据雕像和碑文讲解当年的历史,引导着游客们了解气壮山河的长征之路,了解生死存亡的湘江一战,切实感受湘江战役的悲壮。
主碑和群雕由一线四折共201级的大型台阶连接,陡峭的台阶寓意着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封锁线的曲折过程。讲解员介绍道:“湘江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血与火、生与死、存与亡的一场重大战役,是对政治信仰、军事战略和思想意志、生命能量极限的一次重大考验。”队员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用手机或本子做笔记,时不时向讲解员询问一些革命事迹,了解更多的战争事件的细节。
追寻红迹
爬上了长长的台阶,队员们来到主碑之前。主碑高34米,耸立于狮子山顶,上部为三支直插篮天的步枪造型,象征着、“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下部为圆拱型碑亭。站在碑前,队员们心情沉重,集体默哀。
不断的有游客前来献花圈,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敬重。队员们表明身份后对部分游客进行了采访,询问他们来此参观的动因、感受等。很多游客都积极配合采访,他们或是单位组织、或是自发想来参观游览、探寻革命事迹。对于此次参观他们表示收获良多。一位身着红军服的游客说:“单位组织我们来参观,希望我们能不忘历史,忆苦思甜。这次的参观确实让我深入了解到湘江战役这段历史,了解了红军长征精神,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继承先辈遗志,不忘初心,书写青春华章。”
感悟红迹
走进湘江战役纪念馆,队员们顺着时间的轨迹探寻湘江过往。在纪念馆里,摆放着湘江战役时期的历史事件及背景介绍,一张张记载悲壮过往的照片、一件件承载沉重历史的物件,无不诉说着这段沉痛的历史。队员们在参观的同时交流了自己的心得。
身为广西人的杨同学和陈同学也对此次参观感慨万千。杨同学说: “看着战争时期留下的一件件物品,听着视频里的电影画面,更加能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更加能感受到‘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惨烈。”陈同学看着英雄们的事迹感慨道:“他们本应在读书的花样年华,却已被迫在浴血奋战,而现在,我们拥有着和平幸福的条件。处于和谐社会的我们,应当时时重温历史,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坚定理想信念,紧靠国家,紧靠着党,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来自东兰的韦同学,对于这次参观,感触尤为深刻:“我生长于片被革命热血染红过的红色土地——东兰,对于革命烈士从小就有着特殊的情怀,我的祖辈就是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勇士,他们有些永远长眠于他乡,有些幸存了下来,幸存者和后辈的我们都不敢轻易触碰这段故事,好像就是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只要不经意间触动整根神经,就淡淡地疼,淡淡地痒。今日之参观,让我更感受到先辈的英勇和我们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希望世界再无战争,永远太平!”
调研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分析湘江战役纪念馆的教育形式与影响湘江战役红色文化传承的主要原因,为接下来研究探讨课题打下基础。
如今,湘江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它所迸发出激荡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仍跨越时空,深植时代,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进史中历久弥新。桂在知心团队的队员们也会继续探索、挖掘研究湘江战役的价值,力图将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将红色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07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