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夏天,安徽师大赴淮北濉溪“礼行青春”爱心支教团队以“礼”为中心,以传统诗词为载体,带领当地孩子领略深藏在经典中的“礼”文化。作为主要载体的传统诗词课更是作为孩子们的基础课程每天都需要学习,而其中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为吟诵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著名诗篇,因其情谊隽永,又因其蕴涵敬老爱老的传统,被实践队员纳入诗词课堂,由实践队员王露露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思念亲人是孩子们从诗歌表面即可看出的感情,从思念家乡到兄友弟恭到孝老敬老,队员循循善诱、学生认真思考,逐步领悟作品所蕴含的深意。虽然有部分同学在刚开始时理解的不是特别清晰,但是最后也明白了其中孝老敬老的传统。这篇诗词中的“茱萸”二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正确的认知都是极有难度的,但是令队员王露露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很准确地读出这两个字,并且有很多爱学习的学生在自己思考之后提出诸如“茱萸”的含义等具体的问题。
图为队员在回答学生问题。 安徽师范大学 何秀婷 摄
既然是课堂,便需要板书。在队员板书的同时,孩子们也认真地念着黑板上已经写出来的文字。夏日的清晨,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也点燃了支教队员的热情。铿锵有力的板书与孩子们的郎朗书声融为一体,这是知识渐渐走入学生心里的表现。
将生字标红,拼音标注,扫清生字对整首诗学习的障碍。除了认识生字,阅读古诗更重要的是掌握古诗的节奏。队员在黑板上将前两句的节拍在黑板上划分出来,并带领孩子们共同阅读,抑扬顿挫的语调,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在吟诵中感知着诗人的情感。
在对诗歌里一些重点的字词进行解释后,队员试着让孩子们自己说出诗句的意思。比预想的结果要好,站起来回答翻译的孩子理解的基本正确,只是对于某些字词的理解还不够到位,经过师生相互交流纠正过后,孩子们已经大致理解了全诗含义。
理解了诗意,又掌握了节拍,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起来自然是不难了。有很多孩子读着读着便摇头晃脑的背了起来,队员发现大多数孩子都差不多可以背诵,便带着孩子们一起背诵了一遍。更有甚者,自荐要进行默写,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这样的要求,队员当然不会不允许了。因此教室里又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背诗词、积极地默写,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每个人都不甘落后。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不会写“茱萸”二字,还有部分汉字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基于这种情况,队员又对“茱萸”二字以及其他的一些错误率较高的生字进行了强调。会背会写,便需要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了。
图为学生在翻译诗词。 安徽师范大学 何秀婷 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作者遥想远方的兄弟们在登向处高时,身边的众兄弟都插着茱萸,而身为兄弟的作者却遥在远方无法与他们相聚。他们心中很悲伤,思念作者。即使是在远方,兄弟们都不在身边,作者所表达的却不直接是他思念兄弟,而是相反的状况,可见平时兄弟们的感情深厚。作者有这个自信,兄弟同样也在思念他。兄友弟恭,虽未刻意描写,却在言辞中涌上人们的眼前。负责这堂课的队员王露露表示,作为学生来说,这是他们首先要学习的第一个方面,虽然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但身边还是有一些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亲人,互相尊重对方便也是“兄友弟恭”的引申义。
登高、插茱萸均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这两个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赏秋、赏菊花、喝菊花酒亦是重阳节的习俗,而这些和前两个一样都具有祝愿子女百事俱高,由字面意思可见这些都是父母长辈对儿女的美好祝愿,也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将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作为尊老敬老的重要节日。在《易经》中,小“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有两个阳数,故名“重阳”,乃大吉大利。这一天又叫“登高节”、“老人节”。“我们在这里可以看见古人观念中的‘敬老爱老’的传统,这一点仍是现在的我们需要学习的。”队员王露露在课堂上介绍了重阳节的基本背景之后,这样强调着。
当队员在对重阳节的礼仪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后,她询问了孩子们平时家里在重阳节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习俗,逐步引导他们要孝老爱老。得知孩子们已经有很多平时会在家里帮爷爷奶奶洗碗扫地,懂得关心、孝敬老人。王露露表示,他们都是很淳朴的孩子,可能因为生活在农村与爷爷奶奶的感情较深厚,因此尊敬、爱护自己的爷爷奶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被实施了,但是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们还需继续进步,学会尊敬和他们爷爷奶奶一样的老人,她希望她能通过这节课告诉他们这一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14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