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襄渝线,缅怀铁道兵。7月24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铸铁道兵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十堰市武当山老营烈士陵园举办了缅怀先烈的活动。为了更加深刻的知道襄渝铁路的国家意义、社会意义,了解那些为建设襄渝铁路流血牺牲的铁道兵。襄渝铁路的修建成功,源于铁道兵的辛勤付出,他们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战胜了襄渝铁路所经过的艰难险阻,他们用血肉之躯铸造了着钢铁长城,他们是值得敬佩的人,传承与发展铁道兵文化正当时。
缅怀先烈活动在庄严的氛围中开始了,全体成员为烈士默哀一分钟,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并且绕走一圈,瞻仰纪念碑。缅怀先烈,表达对襄渝铁路建造者崇高的敬意。在刘明辉老师引领下,全体成员在纪念碑前专注的朗诵了诗词《赞英雄军队铁道兵》,向沉眠于老营烈士陵园的铁道兵致敬。随后全体成员唱响红歌《铁道兵志在四方》,歌颂铁道兵不怕流血牺牲,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奉献精神。
老营烈士陵园陈太燕主任发表讲话,在烈士陵园里安息着196位为修建襄渝铁路所牺牲的铁道兵,他们为国家建设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彰显着“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死”的精神。陵园原本安息着197位铁道兵,但其中的一名铁道兵却因坟墓中的一句无声的留言,而被运回到原籍安葬。这名铁道兵叫张明,在修建襄渝铁路十堰市鲍峡段铺设钢轨时,为保护战友被三吨重的钢轨压住胸部而壮烈牺牲,遗体最先安葬于郧县鲍峡镇附近的山坡上。当建设完毕收敛散葬的烈士遗骸时,发现张明烈士遗体衣服上有一条写有“请送我回家安葬”的白纸。遗体按要求火化,先葬于老营烈士陵园,并把张明烈士请求回家安葬的诉求上报,铁道兵领导机关不仅同意了这个要求,而且积极协调。最终张明烈士回到了家乡,安葬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烈士陵园“昭忠祠”。
然后,黄永昌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襄渝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黄永昌老师的父亲是黄冈民兵师的一员,参与修建襄渝铁路,在五十年前来过十堰修建铁路,但不幸的是在今年初离开了。襄渝铁路是国家的重大工程,是三线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中国历史版图上独无仅有。当时国际环境非常紧张,珍宝岛事件使中苏关系恶劣,苏联陈兵在中国边境,大战一触即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国家的发展,国家领导人决定开启三线建设,而襄渝铁路就是其标志性的建设。襄渝铁路不仅改变了四川与外界不通的现实困境,而且成为中国经济动脉的重要助力。所以把襄渝铁路修建成功的铁道兵功不可没,需要中国历史永远的铭记他们对中国、对人民、对党的忠诚,他们用鲜血铸就钢铁长廊,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襄渝铁路。
铸铁道兵魂队的队员在陈太燕主任的带领下,瞻仰烈士陵园。铸铁道兵魂队的队员用随身携带的纸和笔,抄录每位烈士的信息,了解沉眠与此的铁道兵来自于那些地方,家在何处,为还没有寻找到铁道兵墓址的家属提供自己的微薄之力,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之后开展了签字仪式,铸铁道兵魂队队员郑重的在横幅上书写了自己的名字,表达着对铁道兵无穷的敬意,他们为国家建设挥洒热血,是那个年代最可爱的人。铸铁道兵魂队队员在老营烈士陵园的办公室里与陈太燕主任进行了座谈会,了解大量的有关于铁道兵的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源于健在的铁道兵回来缅怀战友,这对于参与本次活动的队员来说是一个重大收获。
每当回忆起老营烈士陵园的烈士纪念碑上所雕刻“为人民而死”的五个大字,无不深刻地感受到铁道兵对党的忠诚。襄渝铁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磨没的记忆,他真正的接通了中原与四川的联系,让“蜀道难”成为历史,而且联通了中国的经济大动脉,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助力。继承并发扬铁道兵精神,成为中国发展新一代的“铁道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34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