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7月10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一行人来到咸阳市杨陵区上川口百年锣鼓村,有幸在村党委书记的讲解下进一步了解了上川口村的悠久锣鼓历史以及近年来村里兴欣“一村一品”的情况,依靠着纯手工的制锣鼓技艺震撼着每位团队成员的内心,一日的走访与参观使我们颇有感悟,故下笔成此文。
锣鼓文化孕育百年村庄
在《风俗通意》中写道:“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说文解字》释意也相同。古文中,郭同廓,有扩张、延伸与成长等意,因此,鼓也就成为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发着人们从事辛勤的农事劳动。陕西乃至全国各地与锣鼓有关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锣鼓在我国民俗文化中传递了慷慨激昂的、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其中杨陵上川口村把锣鼓文化发扬的淋漓尽致。走进村庄,在树荫下乘凉的老人们口中得知该村锣鼓加工业从18世纪开始,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20世纪末,这一传统手工业在上川口村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个体私营作坊遍布全村,一度出现了“女人会烧火,男人精铸铜,老人善做鼓,青年跑经营”的红火场面。选料,解板,缯皮,熔铜,制饼,定音….一步步复杂而又繁琐的工艺在老人们的口中一一跳出,他们制作的艰辛经历,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他们所蒙出来的每一张鼓,定的
每一幅锣都是他们的辛劳结晶,一代代手工艺人的传承,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步一步的改进,才有了如今成熟的上川口锣鼓制造技艺。
传承锣鼓,却不忘与时俱进
我们踏入当年制作做春晚锣鼓的杨陵威风民族乐器集团有限公司工厂,一股工业化的气息便迎面而来,工人们用着现代化的机器和传统用具对锣鼓进行生产与制作。之前的上川口村制作技艺已有良好的口碑,深得民众喜爱,但是纯手工的制作工艺过程较为复杂,其中制作一只鼓腔,要经过断料、锯板、烘干、冲板等10余道工序,全部用手工操作并且缯皮需要上下手2个老师傅和1个穿皮的工人,全靠人工将皮撬在鼓腔上,劳动强度极大,习艺周期长,也较为辛苦,也已经是后继乏人,存在着技艺失传的危险。
为了改善技艺缺失的状况,上川口村决定改变原来只用手工的传统,与时俱进,引入工业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建立公司企业更好的将制锣鼓手艺传授给更多的人,但一些加工工艺仍无法用机器代替,便形成了半机械化的生产模式。看着工人们用着机械捶打,造型,上川口村更弦易辙,申报锣鼓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使其锣鼓文化更近一步的向全国乃至世界发展,为锣鼓的传承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正如采访的村党委书记所言,锣鼓文化是上川口村的特色产业与文化,早已成为村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它历经时代的沧桑,却依旧值得每一位现代青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传承与发扬。
近年来政府对非遗的大力支持,使得上川口发展建设一村一品,发展集体经济完成锣鼓附加品和相关产品展开企业链建设,充分依托以锣鼓文化为中心,加上周边乡镇文化,利用各种宣传模式,对锣鼓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同时村委会寻找文化寄托点,申报建设上川口锣鼓文化保护专题博物馆,利用文化与生产充分相结合,将锣鼓文化渗透到锣鼓生产中,从而达到锣鼓文化的弘扬,壮大的目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题中之意。上川口锣鼓文化作为一种特色的民间传统,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内涵支持着它不断的发展、壮大、传承。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都是有目共睹。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不断追求,锣鼓作为民族传统乐器,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发展一乡一品对锣鼓文化以及产业有着广阔前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41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