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贝雕工艺作为一种百年非遗技艺,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状,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赴温州洞头美丽浙江实践服务团在惋惜的同时也一直试图寻找促进贝雕文化传播与继承的合适途径。去年有关“探寻贝雕文化,保护百年非遗技艺”的暑期社会实践,他们就为洞头贝雕精心制作了推广宣传片和系列明信片集等,实践成果经由网络、媒体传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发现,除了以宣传片、明信片、微信推送等数字方式传播贝雕文化外,东海贝雕博物馆作为贝雕文化的实体体验中心,其自身的宣传价值和文化属性实现同样至关重要。于是,今年实践团队再次集结出发,从贝雕博物馆的文化宣传功能着手,协助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打造贝雕非遗文化品牌,优化博物馆给参展游客带来的互动体验,进而提升贝雕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同时,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实践团队还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雕情贝艺”实践团队展开了合作交流,两队相聚在7月的洞头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共同探讨如何打响两地贝雕文化名片,以此来提高贝雕文化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展现贝雕技艺的独特魅力。
7月17日,在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的倾情协助和支持下,由东方学院实践团队主办的“浙江洞头—广东汕头两地贝雕文化交流汇报会”在博物馆二楼的贝雕手工工作坊内圆满召开。来自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两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演讲汇报、诗歌朗诵、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将两地各具特色的贝雕技艺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们眼前,从中可以感受到东海贝雕和潮汕贝雕所内涵的独特魅力。东海贝雕和潮汕贝雕都各擅胜场,两种贝雕技艺交流为的是能够相互学习各自对于传统工艺宣传的途径,且交流背后深藏的是两支团队对于贝雕文化同样殷切的情怀,不变的是希望贝雕技艺得以传承发展的初心,不愿如此精雕细琢的贝雕技艺就这样归于尘土。
通过此次的交流研讨,实践团成员们发现了东海贝雕与其他地区贝雕工艺相比存在诸多与众不同的特色。在贝雕制作的技艺方面,东海贝雕的制作手法已经不局限于潮汕贝雕常用的镶嵌、立体拼接等这样简洁的手法,而是采用了“螺钿”工艺,30多道繁琐的工序使得贝雕工艺更能突显出贝壳原有的自然色泽;就贝雕制作的选题而言,东海贝雕则更加贴近元素等概念设计,可能是一首诗或者一个故事就能衍生出一幅贝雕画作,选题上会接近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体现海岛海洋文化的精神;从宣传手段来看,洞头当地的贝雕博物馆开创了观赏与制作相结合的新鲜模式,观赏的同时也可以前往小作坊亲手制作贝雕作品,吸引不少游客前往。博物馆方面也在加强东海贝雕品牌的打造力度,使贝雕能够逐渐广为人知。而潮汕贝雕在保护与传承工作方面可圈可点,有不少经验可以汲取。因此,实践团汲取潮汕贝雕发展过程中的亮点和宝贵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关于政府的扶持力度。温州市洞头区政府应当关注到这些非遗技艺现下举步维艰的处境,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让东海贝雕“有依有靠”,使贝雕的发展、传承之路更为顺畅。其次,贝雕博物馆作为贝雕文化实体推广单位应扩充一支专业宣传团队。潮汕贝雕的宣传除了当地工厂、企业的辅助外,还拥有这样一支研究贝雕3年的高校实践团队帮忙推广,这正是东海贝雕所缺乏的地方。东海贝雕全靠贝雕博物馆的文化宣传远远不够,应当建立一支专业的宣传团队,持续性地向外输出贝雕文化,打响贝雕品牌。最后,便是东海贝雕独立品牌的建立。之前的贝雕工艺品更多的是和海外企业的合作,导致国内市场日渐流失,所以螺钿艺术品只有创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才能走进更多国人的视野,得到大众的关注。
实践期间,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实践团队也与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陈灿渊馆长进行了沟通交流,陈馆长介绍到,目前贝雕艺术博物馆正在博物馆品牌建设方面摸索前行,努力让这个市级非物质遗产体验基地焕发它的光彩与魅力。他还向团队成员们展示了博物馆中独具特色的贝雕文化衍生品,提出如何让游客在带走这些精美的贝雕文化衍生品的同时,能把产品背后的贝雕文化内涵带往各地,而非简单地带走一件纪念品,如何让来过贝雕博物馆的人都能爱上贝雕文化,并愿意主动地宣传贝雕文化,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与陈馆长深入沟通,实践团队决定发挥团队成员专业特长,为博物馆的品牌建设助力,包括为博物馆制作全新的宣传手册、为贝雕博物馆设计品牌推广logo和贝雕文化手衍生品的包装及内含创新等。将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将贝雕融入生活用品,逐渐走入家家户户,进入大众的视野。
文化的交流为的不是争强好胜,更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同技艺手法制作出来的珍品,同样承载着制作者的心血,演绎着何为中国的“工匠精神”。作为新青年,我们应当秉着一腔情怀、一种执着、一点坚守、一份责任,努力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47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