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南京晓庄学院的14名大学生走进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拉波洛村支教,与一般支教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而是给孩子们带去了五彩的生活梦想。
这是一个深山里的原始村落。教孩子们洗手、帮他们洗澡,和他们交流、做游戏,经过15天的共同生活,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村里的大人、孩子,都感到收获很多。
靠拉赞助去支教
今年3月,南京晓庄学院的学生张思阳在学校公开招募“理想邮递员”,到云南省维西县去支教。他的这一想法源于去年在云南自助旅游时获得的一个信息,维西县叶枝镇拉波洛村学校需要支教人员。
没人去过,连照片也没有,只知道那里有一群孩子需要他们。“理想邮递员”就靠一个简单的口号吸引了不少人,最终确定了14名同学。
没钱怎么办?队员们到处去拉赞助,远赴上海,找了十多家企业,1.5万字的活动方案修改了五六遍,一家上海公司原本答应赞助10万元,却在队员出发前反悔了。
在做志愿服务时,他们的计划感动了江苏科技馆的领导,江苏科技馆赞助了他们10台电脑、一些期刊和图书。南京晓庄学院赞助了2000元,老师赞助了1000元,在学校募捐了1000多元。然后,志愿者们出发了。
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
这是一次超乎想象的艰难旅程。12日从上海出发,先坐飞机到昆明,又坐23个小时大巴、6小时面包车、两小时拖拉机,17日才到了村里。
为了节省开支,机票是一个月前订的,怕山路颠坏了电脑,同学们都把电脑抱在怀里,在当地买面粉、大米、蔬菜,自己做饭。
第一天的行程安排是走访每个适龄儿童家庭,结识即将相处的孩子们并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3000米的海拔,没有石阶的70度斜坡,一人宽的山路……在爬山的过程中,队员杜晓燕险些跌下山崖。
陪同他们的叶枝镇中心校李校长也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村长说,他们是60多年来第一批到村里的大学生。
长年不见外人,孩子们都很羞涩、自闭,尽管能听懂普通话,但他们都不说话,这可急坏了队员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队员们不得不调整教学计划,之前设计的娱乐、医疗等五个板块的学习内容中增加一些“玩”的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自主发现。
队员们在娱乐模式中向孩子们传输知识,模拟出各种各样的场景让他们来体验,使孩子们能在生活化的互动中,了解到山外的情况,学到一些他们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志愿者为每个孩子创建了一份“梦想成长日记”,记录他们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及心理变化。将孩子们分组,每位成员负责若干名孩子。他们所组织的活动围绕名为“梦想家园”的实景课堂展开。
在活动中,当孩子们每完成一项任务,队员们就会发给孩子们一张用废旧报纸制成的“梦想金币”。孩子们可以拿着“梦想金币”换取等额的“商品”。队员们希望孩子能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一次做手工,第一次看动画……孩子们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半个月的支教很快结束了,临走前,志愿者们用仅剩的大米和蔬菜为孩子们做了一顿炒饭,每个孩子都吃了两碗,在外边人看来很普通的炒饭却成了孩子眼中难得的美味。
“邮递”梦想爱满天下
支教时,队员们都在思考两个问题:支教是为了什么?我们能给孩子带来什么?直到现在似乎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当看到孩子们在本子上歪歪扭扭地写出“我要上大学”时,很多队员的眼眶都湿了。
张思阳说,或许孩子们不知道,现在的大学生多如牛毛,大学生远不如上世纪80年代那样光彩照人;又或许在他们眼中,大学和小学一样,有欢乐和喜悦。但当孩子们在黑漆漆的教室里大声喊出“我要上大学”的时候,一切都不重要了,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并追求心中的梦想。
南京晓庄学院团委书记何文秋说:“1927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脱去西装,来到荒凉的晓庄,创建举世闻名的晓庄乡村试验师范;今天,这批90后大学生到山区支教,对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启蒙教育,鼓励他们追求知识,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正是在践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乡村教育思想。”
回到学校后,队员们在校内网上介绍了这次支教活动,制作了宣传海报,并公布了一些有潜力但家庭贫困的学生资料,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与资助。“不是宣传自己,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孩子们需要更多关心帮助,我们希望传出手中的接力棒”。
开学后,李校长欣喜地打来电话告诉“邮递员”们说,原来不愿意让自己孩子上学的父母,都答应让孩子继续读书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