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刻不容缓
□李 越(生命科学学院1803班)
2019年之末,2020年之初,我很有幸的参加了薪火相传实践队的寒假问卷调查实践活动。我们此次寒假问卷调查活动是关于黄石市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程度。通过对有关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相关问题方面的答案,我们了解并分析了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意识,观念淡薄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改善的建议。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少年传统文化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我国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是华夏儿女智慧和精华的积淀,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中华民族的形成,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才能不衰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才能进步,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才能让世界认可。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促进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在当今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势在必行。近年的祖国越来越强盛,随着文化复兴的热度越来越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华夏文明五千年学习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抵御外来文化侵蚀已成为我们华夏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让青少年真正传承自己的文化,将国学精华发扬光大,用先祖传下来的精神食粮让自己更优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古典文化的洗礼中真正学会自强自立、忠孝礼仪、知荣知耻、明是非、识大体、懂进退、重责任。
通过我这次寒假参与了薪火相传实践队,针对黄石市大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问卷调查。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了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在当代大学生心中观念淡薄的问题,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现状不可观。中华文化是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发展形成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不涉及,还涵盖了道德、礼仪、价值取向、思维形成等丰富内容。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些题目来了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化相关书籍方面,17.9%的大学生平均一年以上才阅读一次传统文化相关书籍,40.65%的大学生几个月读一次传统文化相关书籍,28.23%的大学生几周读一次传统文化相关书籍,13.06%的大学生几天读一次传统文化相关书籍。在关于传统文化意识薄弱而西方外来文化侵袭方面,有45%的大学生认为是由于西方节日的传入而导致传统节日不受欢迎,30%的大学生认为是因为传统节日形式单一,枯燥乏味,35.48%的大学生认为风俗习惯繁琐,还有25%的同学认为传统节日已与现实生活脱轨。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掌握不够,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有不利影响的。
就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情况而言,传统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传统文化态度。问卷调查显示,在关于大学生产生文化传承意识的动力的源泉方面,49.35%的大学生认为是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大学生产生文化传承的动力,25.48%的大学生认为是完善自身需要,使得大学生产生文化传承的动力,23.06%的大学生认为是自我对传统文化的爱好,而促使大学生产生文化传承的动力,1.61%的大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
在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走进课堂的看法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传统化走进课堂,可以掌握科学的文化知识,并且传承传统文化,11.61%的同学对此保持中立的态度,认为只要能传承文化就都可以,4.53%的同学认为不大认可传统文化走进课堂的做法,1.13%同学有其他的看法。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意识较低,对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这对文化传统有不利影响,也是导致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中概念淡薄的原因。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才深刻的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概念淡薄的现状,解决并改善这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意识薄弱的现状刻不容缓。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文化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我们需要改善这种现象的建议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的任务。根据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得出的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建议是社会、家庭、学校应该互相协调,共同致力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家庭因素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行为。社会及政府要重视对家庭、社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强家庭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帮助父母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在生活中再次影响孩子。同样,学校也可以利用与家长的交流机会,加强家长对于孩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才可以更好的了解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556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