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门笺 落门笺 门笺里面全是年。”在北方,贴“过门笺”是家家户户的春节习俗。据历史记载:宋王朝时期,社会繁荣安定,物质文化生活蓬勃发展,出现了专门制作“过门笺”的艺人。《志雅堂杂钞》中记载汴梁的艺人:“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有少年能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沿袭唐朝皇帝在春日赐彩胜的制度,南宋时,开始把春幡胜在元旦悬挂于门,这种普及的春幡胜应该是最早的“过门笺”。2020年1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筑梦行远实践团来到日照市莒县大柏林村,对“过门笺”这一非遗进行调研,领略中华传统民俗的经典之处。
“五进”活动促传承
莒县连续多年开展了非遗传承展示工程——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军营、进敬老院“五进” 活动,以此来推动传承和创新。1月11日,实践队员首先抵达“过门笺”文化中心,参观学习“过门笺”的制作技艺。在队员们采访了解时,碰巧遇到学校组织的一群小学生们来到大柏林村学习了解“过门笺”这一传统艺术,体验这独特民俗文化的制作过程。看到每个小学生都沉浸在刻刀与木锤“叮叮咚咚”的敲打中,在鲜艳的彩纸中留下他们自己热情的印记。队员们在与书记交谈中了解到,经常有学校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小朋友们来了解传统文化,感受“过门笺”的魅力 ,让传承文化的种子在一个个小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随后,实践团进入“过门笺”博物馆参观,一幅幅精美的过门笺映入眼帘,“万象更新”“改革开放”“紫气东来”等字样和复杂的镂空花纹吸引着队员们。“‘过门笺’中间为镂空的字或图案,周围分别由万字纹、鱼鳞纹、水波纹、花瓣纹、蝙蝠纹、孔钱纹、菱形纹、网格纹等牵丝组成,异彩纷呈。其作用就是祝吉纳福,内容均是吉祥的。”书记向队员们介绍到。
“刻制”技艺永流传
“挂钱、挂钱,到处挂钱”,多有招财进宝以祈富足之意。贴挂钱越多,越表示年年有余钱。这俗语在村民口中流传,传递出村民对门笺赋予的美好寓意。离开文化中心,队员们来到从村民家中,拜访段老一家。
“一门十二张,莒县过门笺特点就必须是六种颜色,每种颜色刻一个样板,一个门口贴‘上六’和‘下六’十二张,为一门。手工做门笺一天只能做个几十门,而机器一天能做上万门。”段老拿出家中的“过门笺”向队员们展示介绍到。手中的小小花样到能工巧匠蜡盘上的设计图案,从最初简单的“八宝”“古钱”简单图案,到后来的《万象更新》、《福禄喜寿》等精致作品,门笺在从古至今的流传中,不断发展变化,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画卷中抹上明丽的一笔。
“炼器者,匠也。”段老用刻刀,娴熟的在五颜六色的纸上,精心刻制喜庆的图案,每一刀都恰到好处,无丝毫犹豫迟缓、拖泥带水。队员们观看段老制作时,为段老的专注与技艺所折服。一张张鲜活的“过门笺”在段老的手下产生。在采访中队员们得知,段老的小孙子对制作“过门笺”非常感兴趣,在村里举行的比赛中还获过奖。段老一家祖孙三代传承着这一“刻制”技艺,赋予这个因被机器工业冲击而日渐没落的技艺以顽强的生命力。
此次莒县之访,“过门笺”这一非遗在筑梦行远实践团的队员们心里留下深深的一段记忆,在木槌与刻刀的碰撞中传递出民俗艺术的火花。“过门笺”这一民间文化镌刻在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画卷中,在源远的文化长河中流淌着,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闪耀着独特的熠熠星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566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