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孙膑?
2018年的《国家宝藏》红极一时,该节目融合应用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2019年《国家宝藏》第二季带来了全新的八大博物馆(院),和27组顶级国宝重器及国宝守护人,再度掀起一股文化潮流。
山东省博物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文化的建设与普及,在此次节目中拿出了三件顶级国宝,分别是明衍圣公朝服、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和战国铜餐具。
其中《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于1972年的出土震惊中外,与马王堆、兵马俑齐名,成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此盛名之下,让人不禁疑惑,这两部兵书,何以如此?
不提其承载的文化和历史,单论这两本兵书的存在,就解决了一个千古争论,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孙子这个人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其中清楚的交代了孙膑是孙子的后代,那为什么还会有往后多年的争论呢?
首先,孙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但同时期左丘明的《左传》却并没有为其立传。其二,史记中说孙子有西破强楚、北威齐晋的赫赫战功,为何却只浓墨着笔写了孙子斩美人来取信吴王的故事?其三,孙子斩美人后受到吴王赏识,用他为将。为何孙子却因为吴王不来阅兵,便要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我们都知道,吴王后来重用孙子,不能谓“不能用其实”,而当时孙子到底说过什么话,很有可能是司马迁的捏造。
相比于孙子在历史记录上留下的寥寥几笔,孙膑就显得真实可信许多。他是传奇人物鬼谷子的学生,本名孙伯灵,与苏秦、张仪、庞涓皆是鬼谷子的弟子。受庞涓陷害遭受膑刑而残疾,后在好友的帮助下投奔齐国,为齐国立下汗马功劳,曾经指导过“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等。
唐朝建中三年,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设庙享奠。六十四人就包括孙膑,而同时期被列入庙享的名将只有田单、廉颇几人。
能够证明孙子存在的最有利证据就是《孙子兵法》的存在,但在东汉末年,《孙子兵法》已经失传。
更巧的是,古籍中提到孙膑写了《孙膑兵法》,原文也失传了。
加上二者都姓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着类似的经历,和同样绝佳的军事造诣。
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孙子和孙膑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
而《史记》中记载的内容,是司马迁编造的。
也有人认为孙膑是孙子的后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是两本书。
由于一直没有确切的历史证据,两种观点僵持不下,谁也无法说服谁。
甚至衍生出了第三种,孙膑确实是孙子的后代,《孙子兵法》是孙膑编撰整理的。
这样的争论一直持续到1972年,银雀山汉墓堆的发现,才最终有一个定论。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出土,有力的证明了孙子与孙膑是两个人的观点,也证明了两本兵书是独立的作品。
这件曾被人怀疑的历史事件,终于被考古发现一锤定音。
这两本兵书的存在,不仅仅是为我们留下了古代思想的结晶,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窗口,一个让后人窥历史的窗口。
而它们在博物馆的展出,也是将这个窗口,放在了更多普通大众的面前。
历史的绚烂与吸引,从来不需要第二眼的确认。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566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