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藏有郑燮《双松图》轴,在2011年评选“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活动中,在书画类藏品中高票当选。《双松图》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此画为纸本,墨笔,画心纵201厘米,横101厘米,其书法绘画俱佳,保存品相完好。
郑燮最擅长画兰、竹、石,他认为“一兰一竹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为香,他笔下的兰花幽深至性,多为山野兰花,而非供文人清玩之物。为表现其香气,他通常只作春夏之兰,叶短而疏,正是他向山野探寻所得经验;竹为节,郑竹简而瘦,与执笔之人一样傲然挺立,倔强不驯,却又豪迈凌云,有拓落天地之势;石为骨,多为怪石,笔墨浓黑,形状奇异,却又与兰、竹相得益彰。但他也画松画菊,而《双松图》即是松之上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艺术家启功、谢稚柳、徐邦达等老专家在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中,定《双松图》为珍贵文物一级,可见,此画是郑燮难得一见的珍贵作品。
根据题记可知,《双松图》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此时正是郑燮绘画创作的鼎盛时期。与其他很多作品不同的是,《双松图》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并非寻常的应酬之作,而是为送给好友肃翁精心所制,寄托了对肃翁的敬佩、知己之情。
郑燮在画中撰写了长篇的题记:“乾隆二年丁巳,始得接交于肃翁同学老长兄,见其朴茂忠实,绰有古意,如松柏之在岩阿,众芳不及也。后十余年再会,如故。又三年复会,亦如故。岂非松柏之质本于性生,春夏无所争荣,秋冬亦不见其摇落耶!因画双松图奉赠。弟至不材,亦窃附松之列,以为二老人者相好相倚,借之一证也。又画小竹衬贴其间,作竹苞松茂之意,以见公子孙承承绳绳,皆贤人哲士,盖朴茂忠实之报有必然者。乾隆二十三年,岁在戊寅三月二日,板桥弟郑燮画并题”。
在画中,双松居中擎天而立,是以松喻肃翁品格高洁,性格坚定,朴然古茂。又因自己与肃翁为知心好友,故自己也作一松与其并立,相好相倚。在画面右侧又有三棵小竹,在松树之下得其熏陶,意在夸赞肃翁后辈受其指点,必然品格坚韧,皆成仁人志士。在构图上,郑燮将松、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更衬托了松的另一番风情。
这也表现了郑燮为人及其志向,他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不屑于汲汲名利,熙熙攘攘。郑燮一生当过十二年的县令,却并非在老家江苏,而是全部都在山东,在即将弃官而去之前,郑板桥回首7年潍县的时光,感慨万千,挥毫画出八尺巨幅墨竹,并在画上即兴吟咏题跋“七载春风在潍县”,可见其对潍县感情之深。
在担任县令这几年,“怪人”郑板桥虽然不热衷于官场营营,但十分能体察民间疾苦,曾作“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劝上司感念民情,亦救助寒门弟子,断理案情,往往通达人意,明察秋毫。
山东博物馆收藏《双松图》,不仅有其卓绝的艺术价值,更可追溯人人乐道的“郑板桥”其人,彰显古怪文人的无限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566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