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陶韵悦行队”于2020年1月11日抵达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黑陶制造厂进行实地调研。
初访两城,感受黑陶姿韵
1月11日,实践队来到两城黑陶厂展开了调研。该日,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首先来到的是黑陶展览馆。步入展馆,满墙的历史韵味扑面而来,一件件黑陶手工艺品光鲜亮丽。初见黑陶,虽然它还只是待在展柜里,但身上散发的神秘气息却瞬间把队员们吸引住了,使得队员们不自主驻足观赏,而且还争相拿起图案,与实物比对着仔细欣赏。在这里,队员们也有幸见到了传说中的蛋壳陶,一件件的工艺品不仅给队员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而且队员们还通过触摸、敲击进行了触觉和听觉上的特殊体验——“薄如纸”“声如磬”。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以其材质轻薄而得名,制作蛋壳陶的陶泥与其他手工艺品并无差别,但在制作上需要较为高超的技术与精确的手法。
紧接着,成员们来到黑陶接受淬炼的地方——窑,面对着黑漆漆的窑口,伴随着工作人员的讲解,成员们想象着烧制的过程。此外,成员们还从相关人员那里得知:该厂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且与山东大学、耶鲁大学都有过合作考察,目前在附近已存在一个未回填的遗址,现已进行保护并对外开放。
深入边缘小城,聆黑陶背后故事
为更好地了解黑陶的制作工艺和发展现状,探寻制作黑陶的工艺流程,实践团于1月12日再一次来到了两城。进入工作间,一副静谧的画卷映入眼帘:一位衣着朴素的女师傅拘着身子,手执刻刀,正在一点一点的轻琢手中的泥胚,每一小笔都是精雕细琢,脸上的神情在小心翼翼中透露出一丝从容不迫,经过了岁月的磨炼与积淀的双手,让师傅的每个动作都散发着匠人精益求精的魅力。通过了解,得知师傅姓陈,而这次接待我们的人正是这位陈师傅,于是成员们亲切的称呼她为陈姐。此次有幸陈姐能有时间为我们答疑解惑,成员们求知心切,将陈姐围在中间,挨个道出自己的好奇之处,而且边听边记录。队员们通过陈姐的讲述,了解到一件黑陶艺术品的诞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从选材到成品要经过20多天的层层蜕变,才成为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艺术品。陈姐还现场为我们展示了镂空的基本操作,每一步都极为复杂和严格,她告诉我们由于雕刻花纹均为阳刻,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而且一步出错,只能舍弃重做。
采访期间,队员们还发现工作间最显眼的地方展览的黑陶样品竟不是最完美的艺术品,而都有些小瑕疵,问过陈姐,才知道这些是有点小问题的残次品,师傅们把它们放在架子上来警醒自己每一步都要用心镌刻。成员们不知不觉对手工艺术家们产生了浓厚的敬意,一件件艺术品的完成承载着的不仅是匠人对技艺和品质的至高追求,更是对“心”的历练。
身历其境,体验黑陶工艺
1月13日,实践团最后一次来到两城,步入工作室,实践团成员面对着屋内的一系列工具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在师傅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与黑陶进行了最亲密的接触—体验做陶艺,案板揉泥,转战拉胚。从第一步揉泥开始,撸起袖子,在石板上揉了又揉,才等到师傅的合格通过,紧接着转战拉胚机,双手沾水,坐在小凳上,轻抚着细腻的陶泥,感受着光滑的陶泥从指尖划过的冰凉触感,那种清凉滑溜的感觉,从手指一直沁入心田,叫人陶醉不已。成员们见状纷纷上手尝试,看着逐渐升高的泥胚,泥胚逐渐成型,心仿佛也在逐渐填满,满是成就感。尽管手上身上粘了泥巴,但那种找回童真的感觉格外美妙。
作为陶艺中的极品,黑陶以土与火诠释了古老的华夏文明,演绎着力与美的结晶。通过本次实践调研,成员们对黑陶有了更加深刻的解读,不仅仅感受到了制作陶瓷的精雕细琢之难,而且体会到了在中华珍品传承背后的匠心精神。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风姿与魅力,每位成员心中也多了一份弘扬黑陶文化的念想,意识到有责任让中华传统文化被继承和发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585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