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十余年间,在党与政府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汶川灾后发展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为分析受灾地区重建与经济发展情况,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赴四川省汶川县“大爱无疆,伴爱同行”寒假实践团通过对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要求,探讨问汶川灾后经济发展。
四川受灾地区主要位于龙门山脉断裂带,在历史上该地区就是地震多发区,但它同时也是中国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区域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使得该地区旅游业十分发达,既有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世界级自然资源,又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包括以熊猫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以及羌、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等。
汶川灾后快速重建与经济飞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与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立即做出响应,并在第一时间下发有关灾后重建与发展的措施与政策,为灾区快速恢复重建与经济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例如,为改善灾区人民生活与生活环境,中央政府采取了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该政策是指中央政府将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灾区群众的生活、医疗救助等基础生活方面上,对这些基础生活方面进行补贴,使得灾区群众能够及时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问题,使灾后损失能够在第一时间降到最大,并能够即使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2、“一省帮一县”,建立对口援助机制,在汶川地震发上之后,中央政府紧急制定并下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帮一县”的原则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按照受灾最严重的19个县(市),委派19个省对口进行支援,每年投入至少该省财政收入的1%,连续三年。由于得到一对一帮扶,使得在人力、物力、财力上19县的灾后重建与恢复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3、灾区城乡区域建设统筹,由于地震的原因,导致灾区绝大数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使人口与工业产业等合理布局。灾区利用此次契机,淘汰落后生,调整产业架构,加快恢复灾区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奖励工业园区等,使得灾后恢复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产生促进作用。
4、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灾后重建,集合了当地所处区域优势与自然资源优势,并将其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灾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据当地区域经济的特点充分发挥矿产资源、江流资源等自然资源,通过引入外来资金,依托地域优势进一步扩大煤炭、茶叶、水电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特色产业经济效益。
实践团队还着重的分析了都江堰市灾后城市发展,得到了十分重要的材料
都江堰市灾后按照城乡统筹整体思路,贯穿“全域成都”理念,借鉴国际国内灾后重建的先进经验,都江堰市把灾后重建、城乡统筹、突出城市功能等进行重新定位,并对接成都打造国际旅游化城市,提出了“一体两翼三带”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功能,逐步完善构建城乡资源共享体系,起到了区域经济互补、互促、互融的发展效果。这种灾后恢复重建的发展思路和措施,值得其他灾区借鉴。
此次实践,队员们通过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探寻了汶川灾后十余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感受到了中国在灾后重建的决心与力量,作为大工学子,我们也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615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