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浙江电台节目《城市之声》主持人晓北维权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几度登上微博热搜。视频中晓北逻辑清晰、口齿伶俐,在同销售人员的“辩论”中有理有据,最终成功帮助车主卞先生索要回了续保押金,维护了他的合法权益。而晓北也因其出色的表现获得广大网友的称赞,与此同时,晓北主持的节目《城市之声》也被更多人所了解。
乐讲“民生”,助民为乐
《城市之声》开播于2003年,至今已有17年历史。类似于晓北维权的场面,在《城市之声》不断上演。作为一档民生节目,《城市之声》一直致力于关注城市民生,贴近城市生活,帮助观众解决了无数难题。
和《城市之声》一样的中国的的民生节目已经经历了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从第一档民生节目出现之后,各类民生节目如雨后春笋,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上海电视台的《新闻坊》与河南电视台《小莉帮忙》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新闻坊》开播以来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节目宗旨,将镜头对准民生万象,把话筒交给坊间评议。节目开设“市民呼声”“城市巡访”“助力志愿”“寻人寻物”等多个板块打造全方面信息服务,满足了广大市民百姓的信息消费需求。创办的十多年以来,《新闻坊》一直因周到的信息服务、贴近市民生活的新闻内容广受大众好评。
《新闻坊》的新闻内容也不乏一些奇闻异事,在满足观众探索欲望的同时,顺带传授了科学知识。有一期《新闻坊》的“市民呼声”小栏目报道了一位住在高层楼房内的居民的烦恼事:楼层经常晃动10多厘米,盆中水也溢出,担心要地震或楼塌。记者及时请教地震专家实地考察,最终查明真相:是附近石材场切割大理石,因振频振幅相同引起大楼共振。
《小莉帮忙》原本是节目《民生大参考》中的一个新闻版块,由于观众对《小莉帮忙》的好评如潮,《小莉帮忙》也逐渐发展成为独立栏目。自2008年创办以来,《小莉帮忙》一度因为独特有趣的节目形式,为民服务的本质而备受观众好评。
《小莉帮忙》开播的第一天,五位“小莉”走上街头,热心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呼喊着口号“小莉我年方二八,走街串巷为大家。大事小事都出马,帮忙就找‘五朵金花’。小莉帮忙,越忙越帮!”,引得路人频频侧目。
“有困难找小莉”,只要有观众向《小莉帮忙》求助,“小莉”都会尽心尽力,这样的“小莉”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在熟悉《小莉帮忙》的观众眼中,“小莉”俨然成了超人,无往而不利。而“小莉”帮忙的事件千奇百怪,在为观众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报道一些啼笑皆非的事件,让观众过足了眼瘾。
事实上,不论是《小莉帮忙》的“接地气”与“为民众维权”,还是《新闻坊》的“奇闻异事”,都是大多数民生帮扶类节目的共同特点。也正因如此,民生帮扶类节目能够在以电视和广播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异军突起。关注民生,替民众维权迎合了大众的诉求,“接地气”特点则拉近了节目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节目偶尔挖掘出的一些奇闻异事,既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相关的科学、法律等知识。民生帮扶类节目作为一项贴近大众生活的服务类型节目,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
内忧外患,发展之路荆棘密布
民生节目在发展的历程中,虽帮助大众解决了一些难题,但节目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令人诟病的问题。部分民生帮扶类节目不清楚定位,在帮助民众维护权益时也加剧了求助方与被控诉方的二元对立,使社会环境中的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产生对立和冲突。结合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乐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得出:民生帮扶节目在调解社会问题时所持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立场。换言之,节目的立场正确与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不明真相的观众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脱离帮扶民生的本意。
有网友曾控诉《小莉帮忙》的不合理之处,因为“小莉”帮忙的对象永远是求助方,而在部分情况下,真正占理的一方可能是被控诉的对象。节目将帮扶“民生”与帮扶“求助者”相混淆,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节目的公信力下降,对自身发展造成阻碍。
此外,目标取向缺乏深度探寻也是一些民生帮扶节目存在的问题。一般而言,民生帮扶类节目的工作重点都放在社会生活、市井民生群体,从民众生活中的细微环节出发,满足公众对于社会生活中贴近自身实际事件的了解需要。相比于高屋建瓴地提出建设性意见,民生帮扶类节目着重于解决个体案件,缺乏对受众的吸引力。南宁电视台记者谢玉凤在《新闻帮扶类节目的出路》一文指出:“从新闻帮扶类节目的实际组织和发展可以看出,国内新闻帮扶类节目仍旧缺少深度探寻的发展,难以透过社会现象发掘事物背后的本质性内涵,并以此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发展意见。”
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许多民生帮扶类节目同质化严重,帮扶内容大同小异,流于表面,存在博人眼球,刻意激化社会矛盾之嫌,却又难以提出建设性的改善意见,很难长久留住观众。
除了节目本身存在问题之外,民生帮扶类节目的发展也受时代环境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帮扶类节目也逐渐步入变革阶段,相比于十年前,新闻帮扶类节目的优势不再明显。
一般民生帮扶类节目是以电视和广播作为传播媒介,在网络媒体还未发展时,电视和广播是民众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方式,民生帮扶类节目也因其鲜明的特色受到大众的喜爱。如今,网络媒体已经占据信息传播的半壁江山,传统的民生帮扶类节目不再拥有深厚的受众基础,其竞争力与影响力也逐渐下降。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局,民生帮扶类节目也逐渐走入困境。
恰逢其会,顺势破圈
节目内部存在问题,又逢时代变局,民生帮扶节目若不寻求改变,步入发展困境也是在所难免。因此,民生帮扶类节目既需要寻求创新,优化节目内容,达到更符合受众需求的程度,也要适应受众,媒体环境的变化,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事实上,在寻求创新,适应变化的道路上,《1818黄金眼》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1818黄金眼》没有拘泥于传统形式,而是借助现代化社交媒体当中微信公众号平台、微博短视频平台和官方客户端等,与传统的电视和PC终端形成了相互配合的发展模式。微博、微信、抖音等是当代聚集众多用户的社交平台,而短视频和微信文章也是大众了解信息、娱乐的途径,《1818黄金眼》则通过这些平台打造热点,传播信息,并积累了广泛的年轻受众基础。《1818黄金眼》有一期短视频《凭着一张“刘德华”脸四处招摇撞骗,想吃霸王餐?民警抓个正着》在微博上获得播放量近1900万,深受网友好评。
相比于传统的节目表现形式,《1818黄金眼》的短视频更符合时代潮流。对视频内容加以精心剪辑,加上特效,配乐等,令新闻内容更显幽默诙谐。与视频配套的新闻内容简介言简意赅,直指核心。这也为民生帮扶类节目突破困局提供了思路:加强对外合作,打造多样化传播途径。民生帮扶类节目通过社交媒体宣传节目,或者创新节目形式都有利于节目的发展。此次晓北维权的视频,最初即是以短视频的形象出现在抖音平台上,之后被大众所熟知。
民生帮扶节目想要破圈,除了依靠短视频的形式之外,将微信订阅号文章发展为节目表现形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将节目视频融入公众号文章之中,再加以精心排版,更能勾起大众的阅读兴趣。不仅如此,民生帮扶类节目采用微信这类移动端播出路径,也是一种摒弃“闭门造车”的做法。让受众参与到完善服务链的工作当中,以此提高公众对于新闻帮扶类节目的信任度。同时也能及时收到受众的反馈意见,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得以改进。《1818黄金眼》甚至还在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了直播途径,让观众能够通过微信公众号直达节目直播现场。
创新节目的宣传与表现形式来适应全媒体时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精心雕琢节目内容。节目内容的优劣决定了节目能否留住观众,而判断节目内容优劣的决定权也掌握在受众手中。“知己知彼,胜乃不殆”,想要打造出优质的内容,自然要了解受众的喜好与诉求。通过社交媒体的数据反馈,问卷调查,以及观众留言等可以有效地把握节目内容的方向。确定内容的方向之后,如何讲好内容,升华内容也尤为重要,这便需要节目足够了解自身,打造出适合自身的内容产品。
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民生帮扶类节目更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民生帮扶类节目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其内容要立足民生,保证其真实性,做到真正地为民发声,也才能获得受众的拥护。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631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