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俞馨怡报道】2017年6月29日下午14:00时,由大红鹰学生组织的归根之寻暑假社会实践团队到达新昌并迅速展开关于调查研究新昌调腔文化的历史和传承等问题的社会实践,首先我们以团队为单位在新昌图书馆以及新昌博物馆、档案馆前进行了集体拍照,然后兵分两路分别去往图书馆和档案馆,由于我跟随的队伍是去往图书馆的,所以在此我就对在新昌图书馆进行的对于新昌调腔文化进行一日总结。
首先我们在电子查询机器上找查关于调腔的相关图文资料,虽然找查的结果不是很理想,许多的书籍都无法顺利找到,但是我们依靠查找的文献资料尽可能的去理解和读懂调腔文化的其中一二。
在这些图书中,我们了解到调腔不仅仅只是中国戏曲的某一分支,而与大部分的曲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们的配乐基本上只有打击乐,而不是其他的戏曲运用二胡、琴、琵琶等等配乐;而且调腔的“帮腔”也不像其他戏曲的简单的“一唱众和”,更不是常用的那种幕后合唱,而是根据剧中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典型环境有规律、分层次地予以应和,同样的一句唱词,在新昌调腔中通过帮腔这样形式,就能达到其他音乐达不到的艺术效果。而且最令人佩服的是调腔中的“干唱”这一神奇的古老唱腔形式,不依靠音乐,可谓“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齿,后场帮接”,如果没有相当高的演唱技巧,是难以把握的。
今天的寻找调腔之旅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调腔的魅力,但这只是牛毛,因此我要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更努力更深入地去了解新昌调腔,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调腔文化的精彩之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64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