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英鹏 许沛)
2020年7 月3日,浙江农林大学“红色GIS”暑期社会实践团抵达乌镇,走进乌镇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开展对马家浜文化考察和调研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浙江农林大学红色GIS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抵达目的地的合影 通讯员李伃摄
谭家湾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浮澜桥村谭家湾组的一个加土圩,总面积12万平方米,中心范围在3000—6000平方米左右,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马家浜文化的遗址。谭家湾遗址是乌镇历史的源头,遗址面积大、地下文化层堆积厚、内涵丰富且保存状况良好,对乌镇史研究乃至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马家浜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图为浙江农林大学实践团所有成员在谭家湾遗址内的合影 通讯员李伃摄
实践团队到达目的地后,旋即深入谭家湾遗址,探寻马家浜文化。先前的考古发掘展现出其鲜明典型的文化特征,不同于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形态,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注意。马家浜文化已载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确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实践团的成员们在实践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马家浜先民已经掌握较高的生存技能。马家浜先民在从事狩猎活动时,有时会捕获较多的野兽,如野猪,食用有余,会圈养起来,久而久之,一些野生动物就被驯化了。在考古遗址中发现有猪骨骼,通过对照,发现其已接近家猪的骨骼形态。而狗的头骨,介于狼和现代狗之间,说明狗是从狼驯化而来,在这时已经成为家畜。另外,水牛在那是可能也已出现。种种迹象表明,原始的家畜饲养行为在这一时期已经存在。此外马家浜先民还掌握了抟土作陶、石制木作、择址筑屋、采集渔猎、火耕水耨等等技能。
图为谭家湾遗址的石碑 通讯员许沛摄
马家浜文化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一代又一代的勤劳的中国人民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耕种”出自己独有的文化,创造出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从马家浜先民的原始耕种方式到如今现代化的“云上农场”,其中改变的是农业生产的方式,不变的是勤劳、朴实、肯干实干的精神品质。在本次参观学习乌镇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中,实践团成员不辞辛苦,深入学习实践。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还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图为浙江农林大学团队成员在乌镇谭家湾农业遗址公园内考察 通讯员许鑫磊摄
据悉,当地政府全力保护谭家湾遗址,并积极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采用新技术打造现代化农场——云上农场。相信采用文化保护与智慧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会使乌镇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670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