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8日,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环境保护,共筑蓝天”垃圾分类处理调研及宣讲社会实践队在东县丰利镇就垃圾分类展开调查。
“垃圾分类”是时下热门话题,许多城镇还在探索起步,如东县丰利镇率先进行一场农村垃圾分类“试验”。他们是怎么做的?效果如何?我们社会实践队就此展开调查。
“以前,不管啥垃圾,一个袋子一兜,房前屋后随手就扔了。现在,垃圾怎么分,如何倒,我每天都得教老头子,改进多啦。”见有我们来采访,刚刚扔完垃圾的钱桂英有点“得瑟”起来。她用清洁剂反复洗了洗手,转身指着院门口一蓝一灰两只垃圾桶给记者“科普”:蓝色的装剩饭剩菜等生活垃圾,也就是湿垃圾;灰色的装塑料瓶、纸盒子等干垃圾。“一家一套,村里给配齐了。这小小的分类垃圾桶,不仅改变了村民随手扔垃圾的坏习惯,也使村容村貌大变样。”
“过去主要靠垃圾池集中收运垃圾,平均每五六户人家就拥有一处敞口式垃圾池。”光荣村村支书谢福建告诉记者,所谓垃圾池,说白了就是用3块水泥板拼接起来的池子,或建在路肩上、过道渠上,或建在桥头桥尾、绿化带内。垃圾池容量大,生活垃圾、病死家禽、建筑垃圾全都往里扔。由于是敞口式,雨淋后污水横溢,风吹后塑料袋漫天飞舞,夏天周围几十米臭不可闻,垃圾池成了污染源。“更让人糟心的是,有些村民连垃圾池都懒得去,房前屋后一扔了之,搞得到处乌七八糟。”
“新农村要美起来,这个污点必须擦掉。”丰利镇党委书记秦刚介绍,2018年,丰利镇组织镇相关部门、村居党组织、村民代表等开了个“诸葛亮会”,最终决定:拆掉垃圾池,配置垃圾桶入户,改由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在光荣、环渔、环农、张家园4个村先行试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714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