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参观了“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的线上VR展与教育宣传展览。
初闻“留法勤工俭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便是一批批学子怀着对于真理的向往、乘着轮船远赴法国求学的景象。然而,在“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中细细阅读历史资料,方知这“远航”中包含多少辛酸苦楚,远航成行前又有多少的沉淀与积累。
“道阻且长”在于“留法勤工俭学”航程的遥远艰难,更在于这项事业发展的时间之长,波折之多。
航程之长可想而知。在欧洲铁路被封锁之际,全国有志青年筹措费用,奔赴上海这一起航地,穿过南海、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在远洋轮船上历经三四十天的航行方能抵达法国。轮船虽大,但是留给贫寒学子们的容身之所却只能是和牲畜、行李共处的四等仓。漫长的旅途、恶劣的环境,无数的学子靠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满心的求知欲,克服艰难险阻,远渡重洋。
航线
留法勤工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8年。李石曾先生在巴黎开设了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并附设工厂,他为提升厂内中国工人素质而开设的夜学以及“以工兼学”的方式成为了“留法勤工俭学”开端。此后也是在李石曾先生的推动下,北京的“留法俭学会”、在法华工的“勤工俭学会”相继成立。
巴黎中国豆腐厂
夜学
直至1916年,世界格局变动与国内思潮的涌动促使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蓬勃发展。从最早开办的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到保定育德中学开设的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无数学子借助这些学校为留法勤工俭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其中,保定育德中学旧址便是如今的“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所在地。周恩来、何长工、贺果、邓小平等前辈都曾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其中更有43岁的徐特立先生以及年龄最大的54岁勤工俭学生同时也是蔡和森、蔡畅的母亲,葛健豪。徐老撰书幽默地将自己称为徐特立撰写的“湖南新来的老学生”。
育德中学
然而旅途的艰辛只不过是开头。抵达法国之时,在工厂赚取学费的学子们无缘法国之美,日日相伴的只有做工的艰辛。博物馆内“拉红铁”的雕塑生动展现了做工对于前辈们体力的考验、生命安全的威胁。经济危机爆发时,留法学子生活难以得到保障,驻法公使却拒绝帮助,在“二八事件”中遭受镇压。在中法合办的里昂中法大学拒绝招收赴法学子之时,104名学生英勇抗争,为自己争取权益,却遭受中法当局联合迫害、押送回国。但也正因身处法国工人阶级之中,广大赴法学子得以深刻了解工人阶级的艰辛、资本家的残酷剥削、深刻体悟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价值,对于主义保持极高的信仰。也正因为社会环境的艰难,“生于忧患”,一个个学生团体在法国出现、互帮互助。切身体悟和校园学习使赴法学子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些前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祖国的救亡、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拉红铁
“犹燃热血”是赴法学子远在海外,仍为祖国倾尽热血的激情,这是血脉相连的情感。
在中法秘密借款进行之时,是广大学子不畏强权,勇敢发声,阻止了这桩危害中国交易的达成。心系祖国的学子和国内同伴亲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蔡和森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在周恩来等同志的努力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相继成立,《赤光》杂志书写着无数学子的心绪和思想,华工运动委员会在华工掀起宣传学习的热潮。赴法学子作为一个个团体,和祖国紧紧团结在一起,学成归来的学子在地理,物理,医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党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的成立与繁荣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赤光杂志
旅法学子代表着那个时代中国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同时也象征着中法交流与友谊的桥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717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