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培养“三农”情怀,贡献西农智慧、西农力量,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之乡村振兴百县万户大型调查”专项活动之人文学院赴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曹村乡调查分队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活动。
调研地点下村是一个包含4个自然村的行政村,以山地、平原地形为主,共716人,其中60岁以上有165人,18岁以下有65人。该村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并发展特色种植业——冬桃,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时任国务委员的李长春同志鼓励帮助支持成立冬桃种植园区,销售直接与市场对接,成为村民收入的一大来源,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达6.7万余元。不可忽视的是,村民另一重要收入来源则是外出打工,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去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的电子厂、服装厂或是在家附近的矿地打零工获得收入补贴家用。当地虽有一个生产加工编织袋的小工厂,但提供岗位有限,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挣钱。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出打工遭遇困境,对村民的收入影响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当地村民收入有限,但在教育问题上却从不吝啬。绝大多数的家长依旧选择把他们的孩子送出村庄,为他们提供受教育的环境。在调查对象的子女中,无一是辍学的;有的并不宽裕的家庭为了孩子学习使用方便购买了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甚至在一些家庭里,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家长培养出了一个或多个大学生、研究生,如河南大学、陕师大等名声在外的学校成为了他们走出大山,学习新知的寄托。更多的学生处于初中、高中的阶段,他们并没有被要求辍学早早的去打工来补贴家用,而是努力进入县城最好的学校继续求学以期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我们也相信这些接受过教育的孩子将是村庄的希望,因为他们,村庄发展便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将会有绵延不绝的希望。
此次调研过程中,采访到的两位老党员的日常生活也是此行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
一位拥有六十多年的党龄的老爷爷一生深受党的教诲,家门口的对联写着“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以此提醒自己常读书、做好事,做人时刻要堂堂正正;家中正屋的墙壁上悬挂着对联“不忘初心梦中梦,人类共同安又安”,这是他对共产党宗旨和习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读。在谈起国家疫情的防控工作时,老人家语气中充满自豪和赞美,为国家的有力举措和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而骄傲。看到我们这些年轻的孩子后,他鼓励我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接受党的思想教诲,努力学习,将来有大作为,为党和人民奉献。
另一位老党员已经七十多岁了,和老伴一起居住在老房子里面,平时最爱为村子服务,村子里的井,电,泵都是他在管理;对于村子里出现的问题,比如灌溉的水渠出现了损坏,他就在每次开会时向上提出意见,保障村民的水利灌溉。因为这几年天气干旱,很多农户的粮食绝收,所以水利灌溉的改善至关重要。这位老爷爷始终不忘初心,一直秉持为人民服务的信仰,给了我们学生很大的信心与坚定。这几十年来,一直保留着看报读报的习惯,始终关注政策走向与社会形势,而且坚持练书法,一手隶体写的极为漂亮,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始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这给我们年轻人敲响了一个警钟,学历高不代表知识高,收入高不代表生活好,秉持初心,知行合一,才是人生所贵。
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结束,于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是一次历练,调研的辛苦不算什么,重要的是我们了解到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处于国家基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体味到农民为生计赚钱付出的的心酸苦累,也看到在广袤农村大地上蕴藏着的无限生机与希望。与城市相比,农村仍存在巨大差距,缺乏休闲娱乐设施,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大多数人依旧以种地、外出打零工为生,没有固定的收入,老年之后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医疗条件落后,甚至有些老人认为治疗重病是在浪费钱。
扎根在土地上的人们过着最平常的生活,平淡地接受喜怒哀乐,朴实的人们,朴实的土地,都值得我们深入探寻,深度热爱。作为西农学子,我们将时刻牢记“诚朴勇毅”的校训,把“经国本解民生 尚科学”作为座右铭,为脚下的土地竭尽全力,为三农事业奉献青春,托举起中国农业明天的太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761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