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号星期三,许昌学院“科学防疫,互联健康”实践队开展第十五天社会实践。今天的主题――“面对疫情,不传谣、不信谣”。之前带领大家区分了“新型冠状病毒、普通感冒和流感”,今天为大家讲解“面对疫情,不传谣、不信谣”,让大家清晰的分辨疫情期间的真假消息。
许昌学院“科学防疫,互联健康”实践队通过网络和官方信息,搜集和总结了对此次主题的概括:
1、关注信息发布者的身份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官方认证账号发布的信息,可信度是最高的。其他账号主体发布的信息,可信度相对并非很高。有的为了博取关注,有的为了其他目的,将实际情况夸大,引发流量。这类账号主体,无认证信息,无绑定手机,ID多是无规律的字母和数字组成,有的注册时间甚至很新。所以,这类账号发布的信息,大家要多个心眼。
2、平静地阅读信息
传播谣言其实是一种心理预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色眼镜”。你相信什么论点,会努力寻找相关的论据,阅读并转发。所以,在面对重大事件的众多信息时,作为接受者的我们,要以不带立场的心态去接收信息,努力不让自己的情绪被各种信息挑拨、绑架、左右。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理性分辨信息的真伪虚实。
3、体会信息的目的
很多谣言会披上情感的外衣,以煽动性的语言激发人心中最恐惧、恐慌的一面。诚然,对死亡和未知的恐惧,是人类的本性。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理性与感性的交织。在阅读信息时,我们更需要用感性体会信息的目的,是唤起你的同情,还是挑起你的愤怒,或者只是告诉你一个事件。如果一则信息,情绪的挑动大于内容的传播,那么,最好多一个心眼,考虑一下转发的后果。
4、相信或咨询相关权威机构
面对各种信息时,如果不确定信息的真实性,不妨先寻找相关机构,看是否发布了相应的信息。当然,重大事件发生后,舆论场上的谣言总是如雨后春笋,轰然涌现,数不胜数。在权威机构辟谣还未达到战场时,我们不妨让按下转发键的手指等一等,让急迫的心情停一停,让子弹再飞一会。作为网民,在重要关头,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就是贡献自己小小的力量。
“面对疫情,不传谣、不信谣”本次主题已经讲解完毕,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分清楚信息的真假,要认真的了解和分析所看到、听到的信息,收获到属于自己的“火眼金睛”。“面对疫情,不传谣、不信谣”冷静分析,在疫情期间,做一位有思想、文化、理性的公民!
供稿人:胡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763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