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走进沙家浜,体会受鱼水情
2020年7月18日,随着境内跨省游的正式恢复开放,苏州大学“芦荡寻迹”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风景优美、精神底蕴深厚的著名红色教育基地——沙家浜风景区,正式开展体会革命时期军民珍贵鱼水情、传承革命信念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与景区工作人员交谈的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虽然疫情与汛情接踵而至,但景区仍遵照着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有条不紊地恢复其正常开放。随着出行管制的相对放松,许多民众为学习红色革命精神而将沙家浜风景区作为了首选的出行地点,由此不难看出,在新时期,人民日益重视精神家园的耕耘与滋养、革命精神依然是当代民众的重要精神力量来源。
走进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墙壁上悬挂着革命先进人士的相片,人像下标注着详细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事迹介绍,这一张张生动的相片、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使得那一段
战火纷飞的岁月在队员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了起来。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正处于艰难的抗日时期,具有大无畏之奉献精神的先辈们冲在前线保家卫国,后方的普通民众也齐心聚力,为战士们筑起了一道坚固的保障,在《沙家浜》这出京剧中,阿庆嫂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助推盘踞于沙家浜的日伪武装走向消灭的故事就是对军民之间这一和谐、珍贵的关系的最好验证。虽然《沙家浜》是虚构的,但其是在当时特殊革命时期无数个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构建的,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中,队员们了解到了连续三天为伤病员送饭的王友山;看到了将四个重伤员转移到牛棚的女房东沈阿翠;认识到了冒着生命危险将伤病员用帆船转移到芦苇荡里的陈金生、陈金林兄弟。
尽管历史上并不存在一位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但阿庆嫂的背后是无数个抗战时期茶馆的老板娘,是无数个面对日寇威逼利诱绝不妥协、勇敢且富有智慧地掩护抗战军人的普通民众。实际上,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一个名为“阿庆嫂”的人物已经不再重要,无数个平凡且伟大的灵魂将其如金子般珍贵的品质汇成了深厚的精神底蕴,此时“沙家浜”、“阿庆嫂”已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象征,其象征着军民团结一致对外、英勇抗击日寇的高尚品质,更象征了二者间深厚的鱼水之情。
生于和平年代,硝烟弥漫的时代无论是对于队员们,抑或是对于其他新时期的青年们来说都很遥远了。走进沙家浜风景区是一个契机,它就如一个开关,通过形象生动地为我们介绍革命年代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唤醒了溶于我们血液之中的渴望与追求。
投稿人:吴天
版权由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芦荡寻迹”暑期社会实践小组所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792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